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国民经济持续恢复,企业效益继续改善,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发展韧劲持续显现。
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表示,国内经济持续呈现稳中加固、稳中向好态势。
生产端保持高速增长
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5月同比增长17.8%,两年平均增长7.0%。其中,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8%,两年平均增长6.6%;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51.0%,连续15个月高于临界点,表明企业生产经营处于扩张区间。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向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剔除了基数效应后工业生产两年复合增速已经超出疫前水平。
在取得高速增长的同时,企业经济效益表现亮眼。1—4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1.06倍,两年平均增长22.3%。数据显示,制造业是拉动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回升的主要动力,而制造业生产加快的主要推动因素是出口和房地产开发投资。
对此,刘元春表示,受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影响,上游行业利润恢复较快,中下游行业利润空间受到挤压。
服务业生产指数1—5月同比增长23.6%,两年平均增长6.8%。其中,5月份,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12.5%,两年平均增长6.6%。
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王静文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主要行业看,8个分行业生产指数同比均保持增长,部分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恢复明显加快。
需求端恢复总体弱于预期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月同比增长25.7%,两年平均增速为4.3%。其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月同比增长12.4%,两年平均增长4.5%。
王静文表示,国内消费两年复合增速仍未恢复到疫前水平,其修复仍需时日;居民出行已恢复至疫前水平,但旅游收入仍低于疫前水平,说明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不再是消费场景,而是消费能力。从收入端看,居民收入增速放缓且分化加剧,不利于消费回升;从负债端看,居民杠杆率连创新高会限制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增长。
全国固定资产投资1—5月同比增长15.4%,两年平均增长4.2%。分领域看,1—5月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11.8%,两年平均增长2.6%;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20.4%,两年平均增速由1—4月份下降转为增长0.6%;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18.3%,两年平均增长8.6%。刘元春分析认为,虽然前5个月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回升,制造业投资两年平均增速由负转正,但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仍未恢复到疫前水平,同时民间投资占比持续低于疫前,疫情对民间投资的负面影响依然存在且短期难以修复。
针对投资领域出现的问题,6月9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推进实施“十四五”规划确定的重大工程项目,预计下半年基建投资增速将会呈现环比回升态势。
货物进出口保持快速增长,1—5月份,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28.2%。其中,出口同比增长30.1%;进口同比增长25.9%。
王静文表示,出口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主要原因是在疫情不对称冲击下,需求效应和订单转移效应增强。全球疫情态势依然严峻,发达经济体防控形势较好,需求高位运行;新兴市场经济体疫情不容乐观,生产活动放缓,订单转移至中国。
通胀总体可控
居民消费价格(CPI)温和上涨,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涨幅扩大。CPI前5个月同比上涨0.4%;其中,5月份,CPI同比上涨1.3%。PPI前5个月同比上涨4.4%;其中,5月份,PPI同比上涨9.0%,涨幅比4月份扩大2.2个百分点。
王静文认为,5月PPI冲高至9%,而CPI仅回升至1.3%,两者之间的剪刀差扩大至历史新高。对于中下游企业来说,将会受到成本上升和订单回落的双重挤压,生产经营状况会受到冲击,进而会通过就业—收入—消费的传导渠道影响到居民消费。
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
虽然国内经济恢复存在不平衡现象,但是中央对刺激政策始终保持理性态度。此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当前国内外环境不确定不稳定因素较多,要坚持不搞“大水漫灌”,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增强针对性,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刘元春表示,宏观调控要以稳为主,协调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短期内仍须坚持稳增长与防风险双底线。
(关键字:宏观政策 稳定性 经济持续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