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捺不住的投资冲动、对经济增长的强烈追求让地方政府不惜举债度日,节节攀升的负债规模令市场忧心忡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昨日表示,中国政府债务占GDP比例激增至50%,一年之内增长40个百分点。相关专家表示,在今年“营改增”试点推至全国后,地方政府收入或将更加依赖卖地收入。一旦房地产泡沫破裂,债务风险将集中爆发。
迅速膨胀的地方债务
IMF第一副总裁大卫·利普顿表示,“增扩”概念下的广义政府债务(包括地方和中央)估计已增加到GDP的近50%,相应的“增扩”财政赤字在2012年约为GDP的10%。中国经济面临很多重大挑战,尤其是社会融资总量规模增长过快、信贷增长过快,部分投资质量存疑,地方政府和企业的还款能力也会受到影响。即便如此,IMF对政府债务的判断仍较乐观,认为债务处于可控、可管理状态。
事实上,近几年滚雪球般迅速膨胀的地方政府债务早已成为业界关注焦点,但债务规模究竟几何目前尚没有明确的官方数据。国家审计署2011年发布的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显示,截至2010年底,地方政府相关债务达10.7万亿元。而财政部原部长项怀诚近日表示,地方政府负债估计超过20万亿元。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研究员曹建海表示,目前地方融资渠道增多,加上一些地方对当地金融机构影响较大,造成地方债很难控制,而且越来越难解决。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世界经济研究室副主任张茉楠认为,由于各级政府间责权不明确,事权也不明确,一旦出现债务风险,势必会由地方财政转移到中央财政,直接威胁中央财政安全,所以从债务的传导机制来看,中国债务风险还是较大。
信托融资渠道被寄予厚望
今年以来,银监会在控制地方平台贷款方面做出较大努力,下文明确要求各大银行不得新增平台贷款,银行信贷渠道的平台贷款新增渠道被彻底堵死,然而这并未能阻止各地方平台贷款的不断增加,种种迹象表明,信托成为了新的平台贷款渠道。
统计数据显示,4月基建类信托成立数量较3月增长约24%。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及城投债收紧背景下,基建类信托募集资金,尤其是有政府背景的基建信托项目,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地方平台贷款的增量部分。
“银行信贷渠道容易控制,但信托渠道却很难控制,因为信托项目多半是市场主导的,尽管有地方政府的影子,但更主要的是企业行为,行政手段很难去有效地控制。”分析人士说。
“营改增”或加剧土地财政依赖
专家认为,考虑到近期政府计划把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改增”的试点范围推广至全国,届时地方政府收入将更加依赖卖地收入。
据了解,营业税虽然是共享税,但主要划为地方政府收入,属于地税类。税改以前,营业税占到地方年财政收入的30%,是地方财政的支柱之一。而增值税属于国税类,一旦两税合并完成,地方财政很大一部分就归为中央政府支配,其收入必定大大减少。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杨志勇表示,营改增虽然有利于减轻企业负担,但目前财税体制将进一步挤压地方财政收入空间,或一定程度上加剧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收入和地方债风险。
同时,海通证券(行情,资金,股吧,问诊)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认为,大部分地方融资平台的抵押资产都是土地,这意味着地方政府未来能否如期还债与房地产市场好坏有关,一旦房地产泡沫破裂,债务风险将集中爆发。“如果3-5年后地方债问题仍不能有效化解,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不能取得实效,地方政府职能不能有效转变,‘借新还旧’来维持运转的债务总有一天会破灭。”
(关键字:GDP 房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