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首页/钢铁产业首页/中商信息首页
在国际金融资本炒作海运和大宗商品价格背景下,中国钢铁企业对国际矿业垄断过度依赖而缺乏上游产业链战略调控能力。在这次严峻的铁矿石谈判形势中终于感到了战略被动滋味。目前钢铁企业已经进入微利时期。
最新文集
媒体专访
推荐视频

马忠普:警惕中国经济下行压力的长期化

2013-6-18 15:26:38来源:中商网撰写作者:王琰琰
投稿打印收藏
分享到:
  • 导读:
  • 最近李克强总理在一次会议上说:“中国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已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如何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一个重要课题。”
  • 关键字:
  • 马忠普 中国经济 下行压力

最近李克强总理在一次会议上说:“中国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已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如何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一个重要课题。”特别是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不仅将带来巨大潜在需求,而且伴随深化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善民生的重大课题,面对世界经济的较长期持续低迷和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加的风险,更需要中国在调整区域经济布局结构,扩大就业,改善民生,释放潜在内需,实现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政策改革上尽快取得重大突破。

当前三大基本因素制约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加:

一、2011年中期,历经两年半的通胀上升期,通胀泡沫再次破灭,引发金融危机持续震荡。目前除了石油价格继续高位整荡外,许多资源性大宗商品在经历了价格高位震荡后,今年以来已经显示出震荡走低的大趋势。这个痛苦的经济过程反映了世界经济形势的严峻性。这虽然为未来经济复苏积累条件,但是世界经济低迷的大趋势还将持续下去。贸易保护的抬头,国际贸易的持续低迷,将直接影响中国的进出口贸易,依赖外贸拉动经济的动力明显不足。

二、曾经拉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已经达到相当的规模。而中西部和东北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工业化、城镇化受工业产能过剩压力,经济布局结构调整缓慢。而这些地区潜在需求、资源释放缓慢直接制约了中西部经济在结构调整中的经济社会崛起。从而使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区域快速回落。

三、历经工业化的多年快速发展,中国产业生产能力和经济总规模都达到较高的水平。而中国经济增速的回落,使许多重要资源性大宗商品和工业制成品市场需求几乎都进入高消费低增长阶段。多年积累的产能增长终于显示出阶段性整体过剩的大趋势。产能过剩和企业过度竞争导致企业效益下降,发展动力不足,企业经营困难。过剩经济态势下的企业经济增速放缓将拖累国家经济面临不断下行的压力。

2011年9月当时中国经济的主要指标几乎都出现小幅回落趋势时,就预示着中国经济回落速度有加快的趋势。后来几个季度经济回落斜率都几乎不变的事实不仅验证了这种判断,也说明这是市场经济规律。实际上到2012年10月1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数字显示,三季度GDP增长7.4%。只是去年四季度受投资刺激政策影响,十八大前夕中国经济出现了止落回稳,并出现了小幅回升。很多人,甚至权威经济研究机构都乐观预测中国经济可以保持8%以上的增长。但是这个时间并不长。从今年2月以后经济增长小幅回落的趋势再次显示出来。2013年4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9.3%,低于1-4月同比9.4%的增幅。从环比看,4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月仅增长0.87%。当前特别要警惕中国经济下行压力的长期化。

城镇化是我国经济突破性发展的战略举措。把区域经济布局结构调整与城镇化结合起来,把加快中西部经济发展同扩大经济就业和农业人口进城结合起来。把城乡建设与百姓安居建设结合起来。很显然,这里仍有很大的投资发展潜力。这也决定了未来二十年合理投资建设仍是我国保持经济稳定,促进经济良性发展的重要动力。

这里要防止所谓不要搞投资拉动和经济出现疲软就简单的扩大投资拉动,把改革和投资拉动对立起来的片面观点。要通过改革,释放潜在投资市场潜力。

离开了经济稳定,希望产能过剩问题解决是不现实的。当前特别要警惕经济下行压力的长期化趋势。PPI已经是负值状态下继续下跌,说明当前市场形势严峻和企业仍面临很大的困难。而我国更多的经济着力点不是在实体经济上发展,这正是需要改革的地方。让改革释放的发展动力和潜在需求与合理投资拉动能衔接上,逐步成为经济增长主要动力。这将有利于化解中国经济面临长期下行压力的风险。也有利于缓解产能过剩的压力。

过剩经济将伴随中国未来很长时期的经济发展过程。没有可以释放的潜在需求就是产能过剩,有潜在需求却因改革迟后,而不能释放,就是生产能力资源浪费。这就决定了加快经济社会发展、调整布局结构、改善民生大目标的改革,加快释放潜在需求、缓解产能过剩的压力,始终是保持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调控政策思路,也是防止经济下行压力长期化重要出路。

(关键字:马忠普 中国经济 下行压力)

(责任编辑:01011)
【2013年卷】【2012年卷】【2011年卷】【2010年卷】【2009年卷】【2008年卷】【2007年卷】【2006年卷】【2005年卷】
返回首页 战略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媒体报道 | 客户服务 | 诚聘英才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1 Chinaccm.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中商信息版权所有 请勿转载
本站所载信息及数据仅供参考 据此操作 风险自负 京ICP证030535号
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惠河南街1091号中商联大厦 邮编:100024
客服热线:4009008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