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商务网
正在更新
行业看点
您现在的位置: > 中华商务网> 冶金原料> 铁合金> 深度分析>

2011年钒市运行状况与2012年展望

2012-1-4 0:00:00来源:作者:杨宇
投稿打印收藏
分享到:
  • 导读:
  • 2011年对于钒市场来说无疑是不堪回首的一年,异常低迷的表现使得行情不仅没能在去年的基础上有所恢复,
  • 关键字:
  • 2011年 市运行状况 2012年 展望

    2011年对于钒市场来说无疑是不堪回首的一年,异常低迷的表现使得行情不仅没能在去年的基础上有所恢复,反倒是进一步深度下探,整个行业遭遇了近几年以来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钒系产品价位则更是全面跌至冰点,最终进入到弱势盘整阶段,始终未见任何实质性的好转迹象。

而面对今年以来国内外钒市的持续走弱,业界信心接连不断地受到打击,屡创新低的价格也一次又一次地超出大家的承受底线。即使钒价下滑空间几乎被压缩殆尽,但企稳回升却总是显得遥遥无期。特别是在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全球经济震荡不安等一系列利空消息的影响下,钒市总体看淡气氛随之蔓延开来。

1.  2011年钒市场简述:

1.1  钒市走势回顾

2011年初的钒市场与去年伊始一样都出现了先扬后抑的走势,但幅度已经有所减弱。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二月末,钒系产品价位由此普遍达到了今年的高点。然而终归跟去年一样是昙花一现,到了三月份,钒价难以坚守,迅速开始了再次的下行之路。2011年的开局就这样在平淡之中匆匆而逝,越发验证了钒市依然低迷的现状,这给今年的走势无疑增添了几分疲态。

此后在四月份钒市下滑走势趋于放缓,行情重新开始筑底。业界拒绝进一步降价销售,钒系产价位由此逐渐陷入僵持徘徊之中。与前几年始终处于频繁波动状态大相径庭的是,这种僵持局面居然持续到了十月份,中间过程虽有几度的小幅波澜,但基本上都是默默无闻。

在国庆之后,钒市便再次开始了新一轮的价格下行调整,且一发不可收拾。其主要原因是国内终端钢铁市场急转直下,上游铁合金炉料价格多数跟进走低,外盘钒价加速回落也严重动摇钒行业的企稳心态。至十二月初,钒市场进一步下跌走势趋于缓和,从而再度开始在低位形成支撑效应。下面为2011年国内片状五氧化二钒及钒铁价格走势图

 

 

1.2  国内钒产品均价对比

2011年国内五氧化二钒价格波动范围在7.6-9.5万/吨,均价为8.52万/吨,50#钒铁价格波动范围在8.6-10.5万/吨,均价为9.45万/吨;而2010年国内五氧化二钒价格波动范围在8.3-10.6万/吨,均价为9.22万/吨,50#钒铁价格波动范围在9-11.5万/吨,均价为10.11万/吨。通过以上对比,很清楚看到今年的钒价不仅高幅有所下探,低幅也下降至近几年以来的最低谷。这无疑使2011年成为钒市场自金融危机之后最黯淡的一年,也使得整个行业不得不面临着比以往更为严峻的考验。

1.3  国际钒产品均价对比

2011年国际五氧化二钒价格波动范围在5.8-7.45美元/磅,均价为6.61美元/磅,高钒铁价格波动范围在23.4-31.75美元/千克钒,均价为28.76美元/千克钒;而2010年五氧化二钒价格波动范围在6-7.85美元/磅,均价为6.9美元/磅,高钒铁价格波动范围21-34.5美元/千克钒,均价为30美元/千克钒。尽管2010年国际经济略有好转,世界钢铁产量大幅回升,国际钒市行情自然比2009年相应好转。但通过对比国际钒价在2011年和2010年的表现,同样不难发现,在今年欧债危机愈演愈烈,全球经济频繁震荡的格局下,钒价上升还是缺乏足够的动力,无奈之下又一次极度缩水。

从走势上来看,2011年无论是国内钒价,或是国际钒价,可以说是双双回落。值得注意的是,钒市场自始至终仿佛失去了一切上涨的活力,持续下滑俨然变成了行情的主旋律。与之相对应的是,其它诸如钼、铬、锰、硅等绝大多数铁合金炉料产品价格也经历了类似的走势。

2.  2011年国内钒市行情走势分析

2011年国内钒市之所以呈现回落趋势,概括下来有以下四点;

2.1  国内经济增速放缓,金融信贷收紧

2011年国内经济增速总体放缓,这一点从下面的2011年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和PPI(生产者物价指数)涨幅图标可以看出。CPI、PPI逐月呈现回落趋势,至10月达到5%,11月则达到5%以下,这种回落趋势也反映出国内经济增速已经放缓,出现下滑苗头。中国社科院12月7日在北京发布的《经济蓝皮书》就表示,预计今年中国GDP全年增速将达到9.2%左右,比上年回落1.2个百分点,中国经济增长由政策刺激开始向自主增长有序过渡。

 

 

2011年为了收紧货币流动性,抑制通货膨胀,央行连续六次上调银行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后大中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达到了21.5%的历史高位。除此之外,央行还接连三次上调银行存贷款利率。在这些政策的直接作用下,社会可用资金大幅减少,尽管通货膨胀由累积释放转呈逐步缓解迹象,但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企业资金的紧张局面,生产运营明显受到较大影响。以上海为例,沪大额银行承兑汇票月贴现率在今年9月曾飙升至11.31‰,创历史新高,去年同期仅3.5‰。

2.2  钢铁行业进入微利时代 亏损面不断扩大

由于炼钢成本、人工成本、环保成本的增加,特别是铁矿石、焦炭等原燃料价格的长期居高不下,国内钢厂的利润率日趋萎缩,钢铁行业由此全面进入微利时代,且这种状况甚至还将长期延续下去。中钢协数据统计显示,10月份,钢铁全行业盈利处于历史最低水平,77家大中型钢铁企业产品销售利润率仅为0.47%;实现利润13.75亿元,比9月份下降82.6%,远低于工业行业平均水平。值得注意的是,钢铁行业亏损面也在不断扩大。9月份77家大中型钢铁企业中有9家亏损,10月份增至25家亏损,亏损面扩大至32.5%;25家企业亏损额为21.25亿元。

雪上加霜的是,今年下半年以来,伴随着房地产行业调控政策效应的升温以及铁路等大规模基础建设力度的减弱,国内钢材市场需求越发疲软,钢材价格尤其是建筑钢价格下滑较快,钢厂纷纷采取停产减产措施以应对“寒冬”。国家统计局数据表明,自今年七月份起,粗钢产量已经连续五个月环比回落,整个钢铁市场可以用“死水一潭”来形容,各大钢厂步入困局。如此一来,上游钒铁、钒氮等特种微合金炉料自然摆脱不了“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命运,毕竟钢铁行业要占到钒消耗量的90%以上,而建筑钢领域又占有最大的应用比重。

2.3  国内钒市供需过剩状况依然未改 价格上涨受阻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内钢铁产量大幅增加。2010年粗钢产量6.27亿吨,较2000年增长387.91%,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7%。不过与此同时,我国钒行业的生产与供应能力也在不断壮大,且增速明显快于下游实际需求情况。据了解,今年1-11月国内粗钢累计产量6.3亿吨,同比增长9.9﹪。而以国内最大的钒主产区四川为例,1-11月其钒制品产量为2.8万吨,同比增长12.25%。截止12月27日,攀钢钒炼钢厂今年已经累积生产钒渣25.48万吨,再次打破年产纪录。另外近几年我国钒渣进口数量处于高位,钒渣批准进口总量为17.5万吨,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国内钒产品的供应强度。再加上2008年以后钒价急转直下,贸易商的钒产品未能及时消化,这导致社会库存量逐年放大,钒价上涨因此受阻。

2.4  国际钒市跌幅大于国内 倒挂现象日趋严重

 自三月中旬以来,欧洲钒市就一直萎靡不振,价格持续下行。而在九月过后,跌势逐渐加快,行情始终难见止跌企稳迹象。更为重要的是,对比今年国内外钒市的回落情况,国际钒市跌幅还要远大于国内钒市。年末国内钒铁市场报价为8.6-8.8万/吨,相比今年3月初的高点10.2-10.3万/吨下跌了15.1%,而同期欧洲钒铁现在23.4-23.8美元/千克钒的报价相比今年3月初的高点30.5-31.75美元/千克钒则下跌了24.2%。 

受此影响,国内外钒价倒挂现象日趋严重,外贸企业普遍表示接单供货变得毫无意义。从十一月份开始,除了正常的长单仍做维护之外,绝大多数出口商的业务处于停滞状态,钒产品出口市场遭遇困境。而钒产品出口受阻,无疑直接加大了国内的消耗压力,国内钒市疲软态势因此加剧。

3.  2011年中国钒产品进出口形势

在金融危机之前的2004-2008年,受终端钢铁需求的激增,钒价不断飙升,持续高位运行。国内钒工业因此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目前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钒生产国和消费国。在这些年的钒产品进出口贸易中,我国一直保持着出口为主导的格局。其不仅对国内钒市场起到了拉动作用,而且对国际钒市场走向的影响也是举足轻重。

3.1  钒产品进口情况介绍

进口方面,五氧化二钒与钒铁数量仍然非常有限。海关数据统计,2011年前11月五氧化二钒累计进口量为43.54吨,钒铁为7.4吨,去年同期分别为55.6吨和313.6吨。由于进口市场一直显得较为平淡,所以并未对国内行情造成不利影响。

尽管如此,与五氧化二钒、钒铁等钒系产品大相径庭的是,钒氮合金在近几年的进口量却依然是大于出口量,在今年的表现更是引人注目。海关数据统计,2011年前11月国内钒氮合金累计进口788.757吨,同比去年403.538吨大幅增长95.5%。其来源国几乎全部来自南非,前11月累计进口量达770.615吨,占进口总量的比例为97.7%。

3.2  钒产品出口情况分析

出口方面,2011年总体呈现量增价不增的态势。1-11月国内五氧化二钒出口总量为8758.769吨,同比去年6706.569吨增长30.6%;1-11月份高钒铁出口总量为6425.234吨,同比去年5240.652吨则增长22.6%。虽然五氧化二钒出口增幅较大,但钒渣委托代加工片钒的出口量却占有很大比重,主要出口至韩国,这在严格意义上并不能算是国内自产五氧化二钒的出口。即便如此,五氧化二钒出口量与2007年的19455吨、2008年的15057吨尚有相当大的差距。高钒铁即80#钒铁除了2009年除了因国际钒市需求低迷,出口回落之外,自2008年实施零关税开始,出口量都稳定在5700吨以上的水平(2008年为5734,2009年为2473吨,2010年为5989吨)。中钒铁即50#钒铁因2008年之后有20%的关税约束,加之本来询盘就少,出口情况一直没有引起注意。2007年出口量为634吨,2008年为125吨,2009年为31吨,2010年为10.1吨,2011年前11月为37.603吨。

不过与去年钒产品的出口增速相比,今年则相对有所缓和,这主要是因为全球钢铁产量上升缓慢。国际钢协统计,2010年1-10月份全球主要产钢国和地区的粗钢产量为11.651亿吨,同比2009年增长17.5%,比08年同期增长2.4%。而2011年1-11月份,全球主要产钢国家和地区粗钢总产量为13.73亿吨,同比增长仅有7.4%。其中欧盟27国粗钢产量为1.65亿吨,同比增长3.1%,去年增幅是26.3%;独联体粗钢产量为1.03亿吨,同比增长4.3%,去年增幅是11.5%;北美粗钢产量为1.09亿吨,同比增长6.6%,去年增幅是37.9%;南美粗钢产量为4480万吨,同比增长10.8%,去年增幅是17.9%;;亚洲粗钢产量为8.79亿吨,同比增长8.7%,去年增幅是12.7%。令人担忧的是,到今年11月份全球粗钢产能利用率降至73.4%,环比回落2.8个百分点,是两年来产能利用率的最低点。

以下为2010、2011年五氧化二钒、高钒铁(FeV80)出口及增减幅度对比图:

 

 

3.3  钒产品出口目的地数量对比

在钒产品出口目的地方面,欧盟、韩日依然是我国最重要出口地区。下图为分别为1-11月份五氧化二钒及钒铁出口国家数量比例图,由图可以看出,五氧化二钒出口目的地依次主要是韩国、荷兰、日本和加拿大,高钒铁出口目的地依次主要是荷兰、韩国、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

 

 

4.  2011年国际钒市行情走势分析

 

 

  国际方面,2011年年初与去年一样也出现了回升走势,国际钒铁价格在二月末达到了今年的顶点30.5-31.75美元/千克钒,五氧化二钒也随之上涨到了6.85-7.45美元/磅钒。但是好景不长,这一局势仅维持到了三月份,便开始走下坡路。出乎大家意料的是,这种下行趋向竟然一直延续到年底,丝毫没有任何起色。因供货商对后市担忧气氛浓厚,现货实际成交价不断走低。而且由于欧洲危机的扩散和升级,进入四季度,国际钒价下跌步伐加快。到年末,国际钒铁价格回落至23.4-24.8美元/千克钒,五氧化二钒价格回落至6.85-7.45美元/磅。

另外,国际钒产量不断提高也使得钒产品全球供需状况继续失衡。尽管国际钒业巨头瑞士斯特拉塔公司(Xstrata)公司前三季度钒产品产品有所下降(钒铁累计产量3011吨,同比去年3312吨下降9%,五氧化二钒累计产量为15.917百万磅,同比去年16.512百万磅下降3.6%),但全球最大的钒业生产公司俄罗斯耶弗拉兹集团(Evraz)前三季度的钒产品产量却是大幅增加。钒制品(包括钒铁、钒铝、氮化钒及其他钒化合物)产量为15516吨(折合金属钒),相比2010年同期12971吨(折合金属钒)大幅增长20.4%。

5.  国内外钒行业明年发展动态及市场展望

5.1  国内钒行业发展动态

攀西地区拥有钒资源储量1,862万吨(以五氧化二钒计)、钛资源储量6.18亿吨(以二氧化钛计),分别占世界储量的11.6%和35%,占中国储量的52%和95%。以西昌为生产基地的攀钢集团西昌钢钒有限公司2011年7月份的成立,标志着攀钢西昌钒钛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取得了新的重大进展,攀钢积极推进钒钛强企战略、全面实现二次创业目标进入新的发展阶段。2011年12月22日,攀钢西昌钒钛资源利用项目全线竣工,建设静态总投资约243亿元的攀钢西昌钒钛资源综合利用项目正式投产。据悉,攀钢西昌项目投产后具备年产值200多亿元,年产钒渣22万吨、中钒铁1.88万吨的能力。

除此之外,攀成钢转炉提钒工程已开始试生产,规划年产2000吨的钒制品厂钒氮合金扩能工程已开始局部试车。预计在“十二五”末,攀钢将实现年产钒制品(以五氧化二钒计)4.5万吨目标,成为世界规模最大、质量最优、品种最全、高附加值产品最高的钒制品供应商。

而地处国内第二大钒钛资源基地的承德钢铁集团,凭借资源和传统技术优势,着力打造承德国家钒钛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随着承钢“2500m3高炉冶炼钒钛磁铁矿新技术”的成功应用以及新钒厂产能的逐渐释放,承钢钒产品产量也是不断提高。仅2011年上半年其产量就达到7195吨,同比2010年增长15.33%。

虽然金融危机之后,钒市场风光不再,国内石煤提钒企业经营遭遇瓶颈,但在成本上占据优势的钒渣提钒企业仍然取得了迅猛的发展。除了上述的传统钒业厂家攀钢和承钢外,以云南华云钒业、四川川威特殊钢、河北承德建龙为代表的新生代钒渣提钒企业在这几年崛起之后,其产能规模与市场影响逐渐抬头,同样不容小觑。

另外,位于黑龙江双鸭山的黑龙江建龙钒业已经开始运营。该项目由建龙集团投资控股,俄罗斯铁江现货持有46%股份,主要加工来自俄罗斯的钒渣废料以生产五氧化二钒以及其他钒产品。预计该厂将于明年第1季度开始首次销售五氧化二钒,年产量估计为5,000吨,计划经营年限超过30年。

5.2   国外钒行业发展动态

位于美国内华达州的美国冶金集团钒业公司Gibellini钒项目将成为美国唯一的主要钒矿项目,并将在2013年启动。该矿将有能力生产1400万英镑的五氧化二钒,这大约相当于北美消耗量的一半和全球消耗量的5%。项目的平均生产成本是4.11美元/磅,在可行性研究预计的3美元/磅之上,总花费为9550万美元

而大西洋公司旗下位于西澳大利亚州的Windimurra钒项目已经顺利地完成了回转窑热调试,第一批钒铁即将产出。Windimurra项目,位于澳大利亚珀斯以北600公里左右,是世界上已探明的钒储量最大的钒矿之一。该项目拥有5700吨/年的额定产能,预计占全球供应量的7%,而且矿山寿命超过28年。一旦投入运营,它还将每年生产出大约100万/吨的副产品赤铁矿,大西洋公司打算将其海运到全球市场。公司的全资子公司中西部钒业公司在今年1月份已经与中国的瓮福集团和基地在香港的Element Commodities公司签署了100%的钒铁市场和销售协议。

  5.3  影响明年钒市走向的几个重要因素

成本对钒市场的支撑力度进一步显现:对明年行情恢复起到重要支撑作用的,无疑是当前处于低位的钒价。无论是石煤提钒、钒渣提钒亦或是废钒催化剂回收提钒,由于环保、人力等生产成本在这几年都不断增加,而2011年末的钒价也跌至冰点,这使得整个行业越来越难以承受。从这个层面而言,业界出于成本和效益考虑,大多无法继续降价供货,钒市企稳势头得到加强。

当然,对明年钒市极具利好效应的,当属一直提倡的在建筑钢领域,淘汰低强度钢筋,推广高强度钢筋的政策在2011年变得更加明朗化、更加具体化、更具操作性:先是自2011年7月1日起,由住建部推出的《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国家标准即将正式实施,其中规定,建筑工程将优先使用三级螺纹钢。接着是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商定建立合作协调机制,成立高强度钢筋推广应用协调小组,推进《钢筋混凝土用钢标准》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衔接。

按照到“十二五”末,全国高强钢筋使用比例达到建筑用钢的60%计算,每年可减少钢材消耗1000万吨左右,增加钢铁工业经济效益近150亿元,减少铁矿石消耗1600万吨左右,减少能源消耗600万吨标准煤。而在11月初工信部发布的《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以及12月初发布的《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解读中都提到了上述内容,重视程度可见一斑。而建筑钢作为钒最大的应用领域,其对钒的需求拉动是可想而知,业界对此密切关注。要知道2010年钢筋总产量为1.41亿吨,其中高强钢筋仅占40.4%,国内市场空间巨大。而发改委在11月发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钢铁类条款解读,则明确指出,全面淘汰低强度钢筋工作预留明年一年的过渡期。

尽管如此,2012年的钒市场仍然面临着不小的挑战。一是全球经济动荡不安,错综复杂,多种不稳定因素逐渐凸显,欧美债务危机一直难有缓解;二是明年国内整体出情况可能会不太理想,商务部最近指出2012年我国外贸进出口形势将比较严峻。他说,欧美外需市场的情况不会有根本性好转,国内各种综合成本上涨的压力也将持续;三是国际钒市回升希望黯淡,内外倒挂局面一时不会得到根本性的扭转, 2012年国内钒产品出口形势由此普遍看弱;四是随着钢铁行业微利时代的来临,钒铁、钒氮合金等上游铁合金炉料产品价位很难再回到前几年的高位水平,特别是在钒产品供应能力大幅增长的情况下,价位上涨继续受到较大制约。

5.4  2012年钒市场展望

应该说,2012年必将是钒市场经受考验和期待的一年,可谓是机遇和挑战并存。不过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即使钒价已基本触底,但却并不意味着反弹时刻的来临。何况这几年钒行业正处低潮期,在此打压之下,业界对后市看法更加趋于理性和冷静。初步预计2012年钒市场回升仍然会比较乏力,行情很可能呈现维稳为主,略有波动的走势。

 

(关键字:2011年 市运行状况 2012年 展望)

(责任编辑:00768)
推荐资讯
日评
最新供应
最新求购
【免责声明】
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冶金原料产业频道: 炉料 | 铁合金
中商数据-研究报告-供求商机-中商会议-中商VIP服务-中文国际-English | 钢铁产业-化工产业-有色产业-能源产业-冶金原料-农林建材-装备制造
战略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媒体报道 | 客户服务 | 诚聘英才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1 Chinaccm.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中华商务网版权所有 请勿转载
本站所载信息及数据仅供参考 据此操作 风险自负 京ICP证030535号
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盛世龙源12号楼 邮编:100022
客服热线:010-51667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