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中国最大的锰矿企业,建立海外高品质矿产资源基地,打造全球最长的锰产业链和最丰富的锰系产品线——
“目前,中信大锰已发展成为集采、选、冶于一体的锰系产品生产与研发大型跨国企业集团、全国锰业龙头企业,拥有员工8700人,资产总额从2005年成立时5亿元增长至70亿元,增长15倍,营业收入达32.35亿元,是2005年成立时的6.47倍。”2013年12月28日,在中信大锰建矿50周年纪念大会上,中信大锰总经理李维健不无骄傲地说。
从1963年广西锰矿公司接收大新县下雷锰矿,更名为广西大新锰矿,历经2001年自治区授权成立国有独资企业——广西大锰锰业有限公司,2005年香港上市公司中信资源控股有限公司与广西大锰锰业有限公司共同出资在崇左设立中信大锰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再到2010年11月18日,中信大锰成功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实现“三个第一”:成为广西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国有企业、中信集团内第一家通过IPO途径在香港上市的公司、中国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资源型锰业企业……
中信大锰,无论是在做大做强上,还是技术创新发展上,还是在履行社会责任上都成为锰行业的标杆,在“中国锰都”崇左的锰产业发展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为崇左地方经济跨越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为崇左“黑白红绿”产业增添浓墨一笔
2013年,崇左市全年锰业产值96.47亿元,同比增长18.1%。
这一来自2014年崇左市政府工作报告的数据,有力地表明在过去的一年里,崇左锰业在快速发展。
据了解,崇左市已探明的锰矿储量1.49亿吨,锰矿储量位居全国第一,占广西锰矿资源储量的62.72%,约占全国的25%,重点分布在大新县下雷、土湖锰矿区和天等县东平锰矿区。凭借全国第一的锰矿储量,锰业是崇左培育、发展的一大优势支柱产业,是崇左“黑白红绿”四大支柱产业之一。
在建市之初,崇左市坚持一个理念,即资源型产业,不能走传统的高污染、高耗能发展之路——要使锰矿加工业担当拉动新兴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角色,就必须使其走出高耗能、低产值的增长模式。
根据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结合国内外锰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市场前景,崇左锰业发展以调整产品结构,促进产业升级为主线,重点向规模化、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中信大锰的成立与快速发展,正是崇左市贯彻自治区党委、政府“以空间换时间、以资源换产业、以存量换增量”战略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
植根于崇左这片发展的热土,依托崇左的锰矿资源优势,中信大锰在“资源立矿,深加工强矿”的发展思路的指引下,目前在国内锰矿采选能力已达130万吨,形成了电解金属锰23万吨/年(是公司成立时的7.7倍)、电解二氧化锰3万吨/年、硫酸锰2.5万吨/年,同时还生产四氧化三锰、锰酸锂、钴酸锂、锰桃、氮化锰等系列高精深加工产品的产能规模,打造了全球最长的锰产业链和最丰富的锰系产品线。
2013年,中信大锰资产达到70亿元,在公司成立以来的8年里,累计上缴税费23.5亿元(其中大新区域12.5亿元),在崇左锰业发展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墙里开花墙外香。发展壮大的中信大锰,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成功并购非洲加蓬矿产资源。加蓬项目总投资6亿元,年产锰精矿75万吨/年。项目主要包括蒙贝利矿山采选基地、恩杰里转运站、铁路专用线、奥文多码头等,矿山于2011年正式投产,铁路专运线于2012年7月全线贯通。截至目前,已运回国内8船共36万吨锰矿石。该项目是中国企业在加蓬的第一个矿业开采项目,被加蓬政府认为是加蓬矿业项目多元化发展的良好开端,成为广西矿业开发成功“走出去”的标杆,为国家获取了更多的高品质锰矿资源,对综合利用广西的低品质锰矿起到非常好的促进作用,同时有力提升崇左锰业在国内国际上的地位。
同时,中信大锰在国际国内锰行业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力,是国际锰协(IMNI,总部设在法国巴黎)管委会成员、国际锰协电解产品分会主席单位和全国锰业技术委员会主任单位、广西锰业协会会长单位。
中信大锰闪耀的成绩,为崇左“黑白红绿”四大支柱产业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改革创新发展铸就行业领头标杆
2010年,中信大锰成功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成为行业内第一家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企业。
确实,一个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创新工作。正是技术创新的关键作用才促进了中信大锰的飞跃发展。
通过技术创新,中信大锰具备了国内行业内企业最强的技术研发创新能力和基础条件,聚集了由2名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60名教授和高级职称专家领衔组成的行业领军人才队伍,并在锰矿采、选、冶及锰系新材料研发领域等多领域站到了国内企业的前沿,引领着整个广西乃至全国的锰业技术的发展。
公司承担的“高性能电解二氧化锰的研制与生产”及“热能回收型软锰矿微波焙烧还原新工艺研发”2项国家863计划课题顺利通过科技部专家组验收,标志着公司技术创新能力得到了充分的认可和持续增强,相关课题成果已工业化生产并取得良好的市场反馈;大力开展技术攻关,电解金属锰生产的降成本、促减排工作连年取得突破;动力电池级电解二氧化锰、锰酸锂、四氧化三锰等锰系新能源新材料的研发和产业化,填补了广西锰业的空白;积极开展“糖锰结合”技术攻关,有关湿法冶炼工艺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并应用于生产;公司已成为电解金属锰等8个锰产品国家和行业质量标准的起草和审定的主要单位。截止目前,公司共承担了国家级课题2项、自治区级课题26项,申报专利技术41项(已取得10项)。
近年来,中信大锰先后被自治区批准独立承担建设“广西锰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西锰业产业化基地”“广西锰业人才小高地”、自治区千亿元产业“广西锰业研发中心”、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广西锰产业工程院,为广西首批“八桂学者”和“特聘专家”设岗单位、“自治区院士工作站”设站单位。
履行社会责任尽显国企风范
“勇于创新,多作贡献”是邓小平给中信集团的题词。
中信大锰作为中信集团的下属企业、少数民族地区的合资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上同样彰显“勇于创新,多作贡献”的国企风范。这从中信大锰先后荣获“全国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先进矿山企业”、“全国钢铁工业先进集体”、“全国模范和谐劳动关系企业”、“广西十佳企业”等一系列荣誉中得到了印证。
公司积极参与各项社会公益活动。捐助100万元建设大新县下雷中心小学中信大锰教师安居工程、天等县东平中学中信大锰教师安居工程;捐资300万元在广西大学设立中信大锰奖学金;捐资248万元援建广西民族师范学院附属学校;捐资30万元用于濒危珍稀的白头叶猴研究……一直热心参与公益事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中信大锰,近些年来为地方捐赠的3000多万元中,文化教育所占比重最大。2008年,中信大锰还为四川地震灾区捐款170万元,捐款30万元支持建设东兰革命历史纪念馆等。
公司注重与地方的和谐共建,力所能及地为大新、天等矿区所在地修建新农村文化活动设施、协办文化体育活动、修建“连心桥”、抗击龙卷风冰雹灾害、支持“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同时,大新、天等矿山所在地社区群众为回馈企业,组织文艺队伍送戏到矿山,与企业开展球类友谊赛等,企业与社区关系和谐融洽。
此外,中信大锰坚持不懈地走“生态、环保、循环”发展之路,力求在节能环保工作中做出实效,尽力为子孙后代留下绿水青山。
中信大锰大新锰矿分公司通过强化管理、完善硬件,规范岗位操作规程,电解金属锰生产各项单耗指标有了明显下降,金属回收率提高了5%,1吨电解金属锰产品为此可节约成本500至600元,进一步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和附加值;
“电解二氧化锰用新型表面合金化钛阳极的研制与应用”科研项目的产业化应用,电解二氧化锰每吨产品可节电400度,按3万吨产能计算年可节约1200万度电,产能可提高22%,节能增效非常明显,该项目还荣获了广西科技进步二等奖;值得一提的是,矿区内建成的20万吨/年硫磺制酸配套项目产生的蒸汽,不仅通过密封保温管道输送、循环用于电解二氧化锰厂的生产,还充分用于余热发电,更是节能减排的亮点。
投资3500万元建设并运营的KRM280立磨设备,为目前国内锰矿企业中最大的立磨设备,磨粉能力达到90吨/小时,是现有能力的5倍,年磨粉能力可达到60万吨/年。同时该设备引进了远程控制,提高机械自动化程度,环保水平国内部一流,降低劳动强度的同时,人员配置还不到原来的一半。
在大新锰矿采访中记者看到,矿区采矿场、选矿厂、锰粉厂、电解金属锰厂、电解二氧化锰厂……沿着山谷次第分布,大锰人自称“锰谷”。走在“锰谷”,没有想象中的尘土飞扬、山裸水污,露天采矿区梯次开采,最大限度地科学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开展6S活动的各深加工工厂整洁有序,鸟语花香,生产废水零排放并实现循环利用,工厂与周边的青山浑然一体……
“希望通过科学合理地开采,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以创新为依托不断延伸锰产业链,延长大新锰矿的服务寿命,提高资源对地方经济发展贡献度,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些东西。”陪同我们采访的中信大锰总经理办公室主任助理覃德亮说。
中信大锰,一座锰行业标杆正在“中国锰都”崇左竖起!
(关键字:锰 锰铁 锰矿 金属锰 电解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