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由沙特和俄罗斯组成的欧佩克+还收获了一个额外成果――美国、加拿大和巴西等美洲国家不属于OPEC+石油联盟,但这3国愿意共同减产石油370万桶/日,以缓解全球原油过剩。
此前,由于沙特发起石油价格战,国际油价一度暴跌30%,直至跌到现在20多美元的水平,这损害了许多石油生产国的经济利益,尤其是石油生产成本较高的美国。如今,石油减产协议的达成,意味着产油国之间的斗争暂时停止,同时也将避免国际油价加速"自由落体"。
消息传出后,作为国际两大油价定价基准,美国WTI原油期货和布伦特原油期货,在开盘时分别大涨8%和5%。然而,短暂的上攻并未持续,当天悉数回吐了之前的涨幅,油价仍然低迷。那么,国际油价为何反应"冷淡"呢?
1、全球需求暴跌远超预期,石油"三国杀"握手言和
在搞懂油价之前,先来回顾一下近期的国际石油大战。2016年,由沙特主导的石油输出国组织与俄罗斯等其他产油国,达成了为期3年的石油减产协议,该协议将于今年3月底到期,原本沙特希望与俄罗斯达成新一轮协议,并要求提高石油减产的规模,但俄罗斯以美国很可能趁机抢夺市场为由,拒绝了这一请求。
随后,沙特单方面打响了石油价格战,不仅将石油售价的折扣达到近20年来最大,还命令油企大规模增产,导致国际油价大跌。随后俄罗斯坚持不退让,更是让油价跌跌不休。从互不相让,到重新在谈判桌坐下,两国的态度为何发生巨大转变?
沙俄难以承受石油收入减少
打价格战,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方法。如果油价长期处在每桶20~30美元的水平,那么沙特和俄罗斯的经济和财政都要面临许多压力。石油开采成本仅不足每桶10美元(俄罗斯为每桶20美元左右),是这次沙特敢于发起石油价格战的重要底气。但沙特的经济结构单一,能源产业收入占财政收入的2/3,再加上向社会发放高福利待遇,沙特维持财政收支平衡所需要的油价至少达到每桶80美元。继续打价格战,会给沙特的财政带来持续亏空的压力。
相比沙特,俄罗斯的财政收入对能源行业的依赖没有严重,依赖度为35%。但目前俄罗斯的财政已经面临困境。据俄罗斯财政部介绍,今年1至2月,俄罗斯动用了储备基金,来应对预算赤字激增的财政困境。今年1月,俄罗斯承诺2020年要增加社会支出来提高居民收入,如今石油收入大幅减少的预期,将打乱俄罗斯的计划。
雪上加霜的是,最近疫情形势突变,给俄罗斯的经济蒙上了新的阴影。日前俄罗斯的疫情形势越发严峻,累计确诊患者从3月初的仅有10例,到现在的破万,估计还可能继续上升。可以说,与之前相比,俄罗斯与沙特休战的意愿增强了许多。
全球石油需求暴跌远超想象
与沙特当时打价格战不同,如今全球疫情处于大爆发阶段,全球疫情扩散已经严重影响了石油消费需求。3月8日,全球的累计确诊患者数量超过10万例,但现在,这一数字已突破190万例。据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数据显示,截至北京时间14日11时,全球累计确诊病例达到1920618例。
疫情加剧导致全球生产和消费活动备受打击,石油的消费量也大幅减少。据欧佩克等多家机构的普遍预计,疫情将减少全球2000~2500万桶/日的原油需求,有机构甚至需求最多将减少三分之一,也就是超过3000万桶/日。
与此同时,基于低油价,全球许多国家也在买入石油囤积,导致全球原油存储空间加速消耗,甚至将无处存放石油。据市场研究机构IHSMARKIT预测,2020上半年,全球原油库存将增加18亿桶,但剩余的储油空间为16亿桶,这意味着3个月后,全球将无处存放石油。对于沙特和俄罗斯而言,如果继续增产石油,那么这将严重破坏后续的石油市场平衡,最终损害的是自己的经济利益,因此无论如何都需要实施石油减产。
美国同意一起减产石油
得益于石油开采技术的突破,自2008年以来,美国发起了页岩油能源革命,不顾一切大幅增产页岩油,与沙特和俄罗斯公开争抢石油市场份额,哪怕国际油价下跌也是如此,这让它们感到不满。今年3月,俄罗斯迟迟不愿达成石油减产协议,主要原因就是担心美国再次争抢市场。有分析还认为,沙特这次发起石油价格战的目的是,迫使美国也加入到减产行动中,以保证石油市场竞争格局的稳定。
在国际油价大跌的背景下,美国石油行业饱受煎熬,已陷入"边生产边亏损"的困境。根据国际金融服务公司摩根士丹利指出,当油价达到每桶51美元时,美国页岩油企业才能为其今年的资本支出预算提供资金并偿还债务。由于扛不住本轮油价暴跌,4月1日,美国惠廷石油成为了首个申请破产保护的美国油企。
而这只是开始,因为美国油气公司本身还背负大量快到期的巨额债务。根据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穆迪统计,在未来4年,北美地区的油气公司面临2000亿美元的到期债务,其中仅2020年的到期额就高达400亿美元。如果油价继续大跌,美国的石油行业将可能迎来裁员潮和倒闭潮。
显然,美国不愿看到这一幕,也坐不住了。3月19日,美国公开表态可能干预石油价格战,随后还与沙特、俄罗斯等国家进行密切沟通,希望它们能坐下谈判。最后,在美国的插手之下,沙特和俄罗斯同意了石油减产协议,而美国也做出承诺,与美洲各国一道参与到石油减产行动中。
对于俄罗斯和沙特而言,作为第一大产油国,美国愿意做出减产的退让,无疑是个积极的局面,不仅能够暂时维持原油市场"三国杀"的局面,还能够确保油价不会因为美国而波动。
2、执行减产协议面临两大风险,国际油价难言"触底"
尽管各大产油国通过集体减产行动避免全球石油产量继续大幅攀升,并照顾了自身的经济利益,但这不足以支撑国际油价持续上涨。前文提到过,在疫情的冲击下,全球原油需求可能减少2000~2500万桶/日,如今OPEC+加上美洲产油国的减产幅度远未达到这个水平,这意味着国际油价难言触底。
著名国际投行高盛在第一时间发布报告指出,欧佩克+的减产协议虽然是"历史性"的,但"减产规模不足",预计油价将在未来数周内进一步下跌。国际油价疲软的表现,也给出了悲观态度。截至4月13日(达成减产协议的当天)收盘,美国WTI原油5月期货收于每桶22.41美元,跌幅1.54%;布伦特原油6月期货收于每桶31.74月,涨幅仅为0.83%。
事实上,欧佩克+达成的石油减产协议还存在着一些影响执行效果的风险,这也让其给原油的价格走势带来巨大的不确定性。具体来看,包括以下2个方面。
墨西哥摇摆不定的态度。在达成石油减产协议前,曾出现一个小插曲,墨西哥原本需要减产40万桶/日,但墨西哥拒绝了这一要求,坚持表示只愿意减产10万桶/天,因为减产与墨西哥执行扩大原油产量的方针政策背道而驰。最后,俄罗斯和沙特只得做出了让步,同意了墨西哥的10万桶/天的减产要求。
而且,石油减产协议的执行,还可能面临墨西哥的退出挑战。据美媒报道,在早前的欧佩克+会议上,墨西哥曾表示,将在未来两个月,重新考虑是否继续留在欧佩克+内。而这一决定将影响到石油减产协议能否持续下去。倘若墨西哥退出欧佩克+,那么减产协议很可能被迫"流产"。
另一方面,就是减产协议的执行力度到底如何,尚不够预见。在短期之内,这一减产协议迅速达成,看上去更像是短期解决方案的尝试。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教授董秀成就认为,从历史上看,欧佩克组织缺乏监督机制,在执行减产方面公信力低;作为非正式组织,欧佩克+更是存在先天性不足的问题。对于欧佩克+达成的减产协议,市场也是抱有很大的怀疑态度。
值得注意的是,在石油减产协议达成后,4月13日,沙特继续调低卖往主要市场的石油售价,将卖向亚洲(含中国)的原油定价下调每桶2.95~5.50美元;将卖向地中海的原油价格下调了每桶0.70~4.50美元。
不难看到,由沙特和俄罗斯主导的欧佩克+石油减产协议,只是为了延缓全球石油库存用完的尴尬境地,远远无法抵消疫情造成的全球原油需求快速下降,这也意味着全球原油市场严重供过于求的矛盾依旧突出。国际投行摩根士丹利就认为,减产石油970万桶/日的措施不会阻止未来几个月石油库存急剧增加,国际油价仍然面临下跌压力。
(关键字:握手 言和 扭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