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13日,中方钾肥联合谈判小组与乌拉尔钾肥公司就中国2017年钾肥海运进口合同达成一致,合同价格为CFR230美元/吨,较之去年上调11美元/吨。目前,合同数量及具体分配,以及其他主要供应商的跟进情况等,暂时还无明确消息。
在大合同签订前,中国农资传媒通过连续报道,着重分析谈判难点,反映市场诉求。大合同签约信息公布后,签约价格符合媒体前期预测,同样也在行业各方意料之中。分析人士认为,在预计大合同价格高于去年的基础上,国内氯化钾企业已经提前完成提价操作,未来半年内,钾肥价格涨幅空间有限;而在下游复合肥生产企业看来,无论是原料厂家还是需求方都已经存有理性发展共识,行业期望钾肥价格能够长期保持稳定。
进口钾肥11美元/吨的小幅上调将如何牵动中国钾肥市场?记者采访了行业相关人士。
国内钾肥市场短期内供应偏大
在判断钾肥大合同影响之前,首先要理清国内钾肥市场现状:今年1-5月,国内钾肥市场总体维稳,氯化钾价格小幅下滑;硫酸钾价格坚挺,小幅上涨。据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总裁谢康民介绍,2017年国产氯化钾企业整体开工率偏低,国产氯化钾60%晶体5月底报价2000元/吨,近期实际到站价1850元/吨,青海氯化钾小厂继续停产。上半年加工型硫酸钾价格涨幅约50元/吨,但副产品盐酸处理费用需要100-160元/吨,导致加工型硫酸钾开工率偏低,市场需求不旺。下游复合肥企业原料库存消化有限,故新单补货需求较差。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2017年1-4月,我国国产钾肥产量达到198.8万吨(K2O),同比增长8.5%。而据中国无机盐协会钾盐钾肥行业分会不完全统计,2017年1-5月,全国资源型钾肥产量约370万吨(实物,折208.5万吨K2O),其中氯化钾产量260万吨,同比增加10%;硫酸钾产量约105万吨,同比减少8%。近期国产氯化钾两家龙游企业,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与格尔木藏格钾肥有限公司基本恢复满负荷生产状态,产量同比去年增长7%和20%以上。
2016年底,我国港口氯化钾库存一直处于高位,加之西北地区运力紧张,企业库存量较往年明显增加,短期内钾肥供应总量十分充足。随着春耕启动及国内钾肥需求好转,港存货物比年初总量整体减少,国产钾肥随着促销降价,企业库存也有消化。但是,今年上半年进口钾肥数量远超去年同期,而需求实际比去年略低,因此国内钾肥整体供应量依然偏大。
微涨11美元/吨 钾肥大合同守住价格洼地
2017年国内钾肥市场与国际市场呈现相反走势。据中国农资流通协会统计, 2017年国际钾肥价格缓慢上涨,市场需求较好。截至上周,氯化钾东南亚到岸价为240-260美元/吨,比年初上涨10美元/吨,巴西大颗粒到岸价260-270美元/吨,比年初上涨25-30美元/吨,加拿大离岸价209-237美元/吨,比年初上涨5-12美元/吨;相反,国内市场需求疲软,价格走低。大合同签订时,中国氯化钾批发价格指数为1868.01点,相比年初1940.15点,下跌72.14点,跌幅3.72%。
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走势相反,谈判双方预期不同是今年钾肥大合同谈判异常艰难的主要原因。中方钾肥联合谈判小组与乌拉尔钾肥公司就中国2017年钾肥海运进口合同达成CFR上调11美元/吨的一致意见,实属不易。据中方钾肥联合谈判小组成员、中农集团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王蓓介绍,目前国际氯化钾市场价格在250-270美元/吨,而中国的进口价格与此差距较大。外商认为,中国市场是国际市场的一部分,也要反映市场情况,希望合同价格比去年有较大涨幅。但中方联合谈判小组认为,进口钾肥最终要进入国内市场来消化,要在国内市场能接受的价格范围内,所以双方谈判一度陷入僵持状态。
中国钾肥产量整体保持稳步增长态势,随着青海察尔汗盐湖、新疆罗布泊等生产基地的建设,中国钾肥自给率达到50%以上。国内钾肥的稳定生产是中国掌握国际钾肥价格谈判主动权的重要筹码。王蓓表示,2017年上半年中国已经进口400万吨钾肥,在这个时间点签订合同,能对全球肥料市场起到良好支撑。以CFR230美元/吨的世界最低市场价与供应商达成一致,保持了中国在世界钾肥市场中的“价格洼地”地位,维护了国内市场运行平稳,保证钾肥充足供应,合同的达成还为国内企业合理安排生产、采购原料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中国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保障。
明确价格标杆 钾肥生产商建议提前备货
大合同价格同比提高能否推涨国内氯化钾市场价格?各方判断,可能性较低。
今年大合同的签订价格为到岸价230美元/吨,如果计算今年7月份之后的增值税由13%调整为11%的成本降低,加上100-150元/吨的港口港杂费用,以美元兑人民币1:6.78的汇率计算,本次大合同氯化钾进口成本在1850-1900元/吨左右。从成本推动的角度上看,进口综合成本上涨不多,对中国市场的整体影响不大。而且参照往年市场,进口大合同签订后的几个月钾肥价格基本稳定。
对此,江苏华昌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李昊峰表示:“钾肥大合同价格符合市场预期。价格的制定是综合考虑了各方情况,科学、严谨、权威。在海运价格上涨的背景下,争取到11美元/吨的小幅上涨十分难得。中国能成为世界钾肥价格洼地的原因除了国产钾肥的生产能力,还有重要一点是中国的接货能力和分销能力其他国家难以比拟。与中国定好合同之后,国际贸易商的计划更好安排,发到任何一个其他国家,库容不足的情况会耽搁计划的正常进行。而在中国,钾肥发运非常流畅,基本到港就能处理掉,所以我们谈判上具有一定的优势。钾肥大合同的签订对市场操作的实际影响并不大,更多的是为国际和国内价格定了一个标杆。但即便如此,合同价格的上涨还是为市场提供了好的素材。在‘大厂看进口,小厂看大厂’的定价机制下,有判断能力的企业已经在合同签订之前提前涨价,而在此氛围的推动下,下半年国内钾肥价格也或许有小幅上涨。”
港口方面,上海市农业生产资料有限公司化肥原料部经理马坚介绍说,短期港口钾肥价格将以稳为主,等进口钾肥到港后,可能对价格有一定的提振。按往年经验,从新合同签订到新一批钾肥到港需要1-2个月左右的时间,因此短期内港口钾的供给量基本稳定。近期港口钾肥的价格变化,主要参考国产钾肥的发货情况和价格。青海钾肥的涨价能否落实,80元/吨的上涨幅度市场能否接受?需求端的实际需求量如何?这两点将会影响近期的港口钾肥价格。
国产钾肥方面,大合同谈判结果公布以后,对价格的拉动作用迅速体现。青海盐湖和格尔木藏格两家国内最大的氯化钾生产企业相继调价,60%氯化钾价格上调80元/吨,达到1930元/吨。格尔木藏格钾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方丽表示:“大合同谈下来后,国内氯化钾价格统一上涨80-100元/吨,公司本周销售就将按照新价格执行。此刻上涨80元/吨对市场稳定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因为年初国产氯化钾价格为2000元/吨,而我们在提价后的价格还没有达到年初水平。事实上,如果市场价格突然上涨300-500元/吨,下游肯定接受不了,但2000元/吨上下,行业都能认可。我们预计8- 9月国内钾肥价格还会上涨。操作方面,复合肥企业大多还是观望心态。虽然国内国外价格都看涨,但由于市场并不稳定,复合肥生产企业根据每月生产的实际需求拿货,不愿把资金压在原料上。但在四季度,许多企业需要大量采购原料时,往往赶上农产品、煤炭等物资运输增加,运力紧张,因此我们建议下游企业在四季度前合理安排,适度备货。”
全国肥料一盘棋 价格变化要尊重供需现实
钾肥大合同的签订,表面上推涨了复合肥生产企业的原料成本,企业的生产是否会受此影响?原材料价格上涨这个题材能否有效撬动市场?
对此,安徽六国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东奎表示:“当前的国际市场决定了进口钾肥价格不可能下降,虽然此次11美元/吨的涨幅不大,但对于行业而言,的确是利好。从企业自身来说,此次钾肥大合同价格上涨不会影响六国化工的生产计划。六国化工与青海钾肥企业签有大合同,拿货均衡,短期内不会大规模采购。”而关于行业挺价,以原材料题材撬动市场,他认为:“自去年以来,国内复合肥生产企业更加理性,价格主要以稳为主,仅靠几家企业挺价,很难有成效,目前行业内追求提涨复合肥价格的声音很少。同样,一味的压价、打价格战也非良策。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亏钱走货,很容易直接把自己拼死,各企业之间还需加强沟通,共同推动行业有序发展。”
而山东施可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供应公司总经理付绍群则表示:“钾肥大合同签订之前,青海盐湖的钾肥报价已经有所抬升,为国内复合肥企业打了一支预防针。国内复合肥企业对于价格上涨已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此次合同价格并无太多意外。
付绍群认为,11美元/吨的幅度不会改变复合肥市场的基础价格。“一方面是因为秋季是高磷复合肥的市场,对于钾肥的需求并不高;另一方面是因为大型企业都会有库存,能够保证短期内的生产需要。施可丰作为青海盐湖股份的直供客户,上一轮拿货较多,目前原料缺口不大。”
金正大生态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翟际栋分析认为,今年农业的行情总体上好于去年,下游消费端对钾肥的价格会形成一定支撑。翟际栋介绍说:“大合同签订等于鞋子落地了。钾肥在复合肥企业成本中的比重较大,若是钾肥的价格确定了,那复合肥生产企业的成本就是确定的,对企业以后的生产和销售计划的实施都是有利的。对于这次合同价格上涨,企业的成本会有所增加。但是,企业产品定价还要看市场接受情况,因此,对产品价格的调整并不多,企业产品价格不会有大的上涨。以金正大目前的秋季肥料销售来看,形势还是不错的,发货量比较大,因此,我们对整个秋季肥的需求比较看好。”
“复合肥产品定价需要考虑成本和利润,钾肥只是复合肥三大原料之一,其价格上涨虽然提供利好,但并不能决定价格走向,目前氮和磷的价格也在上涨,整体分析可以看出复合肥的生产成本是在上升,且市场需求尚可。”李昊峰认为,在氮、磷、钾三大原料价格普遍坚挺的背景下,短期内复合肥价格仍有上行空间。
健康市场需要提高凝聚力
曾有人将缺少养分的土地比喻为病人,施肥就像吃药,肥料生产企业就是制药厂。三大元素肥料中,中国不缺氮、不缺磷,唯独缺钾。在农业施氮、施磷充足甚至过剩的年代,钾肥不足是影响农业增产提质的最大短板。钾肥这种能够改良部分耕地的“特效药”,中国不能完全自给。
中国钾肥长期依赖进口,即便在国产能力稳步提高的今天,也无法回避资源不足的现实。中国对钾资源有旺盛需求,中国钾肥市场是世界钾肥供应商的必争之地。但在国际上,已勘探开发的钾矿都掌握在有限几家钾肥巨头手中。表面上你情我愿的贸易,实际上一场异常艰苦的博弈。既要进口足够钾肥填补国内缺口,又要争取符合国内农业消费水平的价格。谈判时间之久,谈判过程之难,可想而知。
2017年中国钾肥海运进口合同谈判历时3个多月。同样,对于中国农资钾肥观察家来说,调查谈判背景、分析谈判走向、关注谈判进展、报道谈判消息等这一完整的工作周期也要耗费大量精力。多年来,中国农资传媒坚持聚焦国内钾肥市场变化,跟踪报道钾肥大合同谈判,我们和诸多行业同仁一样,尊重谈判结果,支持谈判队伍,乐见谈判成功。
在钾肥大合同谈判尘埃落定之际,我们既要探讨这一信息对市场产生何种影响,也要对参与大合同谈判的企业、成员表示祝贺。成功的谈判背后是中国日趋成熟的钾肥市场。中国钾肥市场的健康稳定,离不开民族工业,也离不开国际贸易。下好这盘大棋,需要钾肥生产商、钾肥贸易商、钾肥消费者的共同努力。
(关键字:钾肥 化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