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期盼政策助力“走出去”
肥料供给侧改革调研组近日走进我国钾肥行业的龙头企业青海盐湖工业股份公司。该公司高层向调研组反映,我国钾肥行业“走出去”已经走过十多年的历程,形成了国外开采、国内使用的有力补充。但近年来,随着国际钾肥价格跌入近十年的低谷并持续萎靡,钾肥“走出去”的进程严重受阻,境外钾肥项目大面积停产或缓建。
盐湖股份副总裁王石军介绍,由于缺乏良好的政策引导及价格预期,加上开采加工技术、环保技术、市场支撑不足等原因,我国海外钾肥项目出现了大面积“撂荒”的局面。截至目前,我国境外钾肥项目达30多个,总年产能1000多万吨,但形成产能不足200万吨,其余大多处于停产或缓建状态。
比如,今年以来一个典型的案例就是东凌国际老挝钾肥项目的停滞。虽然该公司坚称将继续推进该钾肥项目建设工作,但由于资金短缺且钾肥市场迟迟没有起色等因素,截至目前该100万吨/年钾肥项目的建设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老挝东泰矿区南区50万吨/年钾肥扩建工程以及东泰矿区北区50万吨/年钾肥新建工程均暂未开始实施。
盐湖股份钾肥公司总经理杨金榜指出,我国钾资源贫乏,2016年钾肥自给率刚过60%,钾肥需要长期进口;而从国际来看,全球钾肥生产产能利用率60%~70%,呈供过于求,钾肥价格目前处于历史低位。这两点决定了中国钾肥产业“走出去”正面临着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尤其是在“一带一路”倡议迅速落地的背景下,更应该优先谋划好钾肥“走出去”的大文章。
王石军建议,支持中国钾肥产业“走出去”,当前需要国家制定各项相关优惠政策,由龙头企业牵头,科学选点布局,在境外迅速形成年产500万~1000万吨钾肥生产基地,确保将来国内市场需求,增强我国钾资源掌控能力和钾肥价格国际话语权。作为国内钾肥产业龙头企业,盐湖股份正在组织开展刚果(布)120万吨/年钾肥项目前期工作。
中国无机盐工业协会会长王孝峰指出,从国家资源禀赋出发,中国钾肥产业“走出去”是必要的,也有利于持续保持中国钾肥进口的价格洼地、增强进口大单合同谈判的主动权。但当前国内有经验的骨干钾肥企业还没有参与进来,主要原因在于国家对钾肥产业“走出去”的政策引导支持不足,企业权衡风险收益后有所顾虑。
在他看来,助推钾肥产业抓住时机“走出去”,从国家政策的层面要加大支持力度,从财税、资本金、进出口等方面给予全面扶助,国家与产业风险共担,而不是让企业独担风险。从企业来说,不能抱着投机的心态“走出去”,而是要从国家发展大局和长线投资的角度,先摸清标的资产的资源情况,做好项目可行性研究,选择合适的时机“走出去。
(关键字:钾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