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现有的七个试点中,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天津5处迎来首个履约期。但仅有上海、深圳试点在法定期限内完成履约,其他三地均延后。
北京碳市场于6月27日正式结束履约,但未公布最终的履约情况。此前,根据北京市发改委发布的《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北京试点的履约时间为6月15日之前。6月18日,北京市发改委又发布了《责令重点排放单位限期开展二氧化碳排放履约工作的通知》,并公布了257家未按规定完成履约企业的名单,而北京试点纳入的企业共有490家,履约率未达一半。
6月30日,上海和深圳两地履约完毕。上海市发改委分别发布公告称,上海碳市场191家企业已100%履约。
与此同时,截至6月27日上海市清缴期最后一个交易日,该市碳市场累计成交量155.3万吨,累计成交额6091.7万元,在尚未引入机构投资者的情况下,成交量在今年设有履约期的5个试点省市中位居首位。
6月30日也是深圳碳交易履约期的最后一天。深圳排放权交易所于当日发布消息称,截至2014年6月30日23时,该市已有629家管控单位通过注册登记簿系统提交足额配额,完成履约义务;并公布了履约企业名单。深圳纳入碳交易的企业共有635家。
截至6月27日,深圳碳市场配额成交量1494081吨,成交额103734919.15元。
根据深圳市发改委6月12日公告,未按时足额提交配额履约的碳交易管控单位(下称“违约单位”)将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罚。
天津和广东分别将履约最后时间推迟至7月10日和7月15日。
截至6月27日,广东省已有195家控排企业完成有偿配额竞买,占全部控排企业的97.5%。
广东是中国七大碳交易试点省市中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在配额分配环节采取部分配额有偿竞买的试点。广东碳交易试点首年规定控排企业须先购买3%的有偿配额,才能获得其余97%的免费配额。
截至6月25日,广东共举行五次配额有偿拍卖,累计成交量为1112.3339万吨,成交金额6.6740亿元。广东碳市场(含5次有偿配额竞价和二级市场交易)累计成交量1170.1340万吨,总成交金额7.0211亿元,分别占全国各试点碳市场总和的55.41%和69.10%。
天津市场在6月23~27日一周创成交量纪录,共成交26028吨,但企业具体的履约情况仍未公布。
国内低碳智库创始人仝岩告诉《第一财经日报》,延迟履约期反映了企业参与交易的积极性不够。接下来,各交易所要考虑的是如何提高市场的流动性,又避免机构和投资者把价格炒得过热,导致企业成本高。
不管怎样,试点的意义在于找到更合理的机制和措施,为全国性碳交易市场的开展找到经验。
2013年以来,北京、上海、广东、深圳、湖北、天津、重庆7个省市开始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总量规模近8亿吨,覆盖企业约2200家,配额量占各地区排放总量的30%~40%,试点期至2015年结束。
(关键字:碳 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