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我国钛产业产值约为750~800亿元,与铜、铝、铅、锌等行业相比,钛产业体量较小。从上下游结构来看,上游原料主要生产国有:中国、南非、莫桑比克、肯尼亚、澳大利亚、印度、塞内加尔等。下游工业品主要生产国及地区有:美国、加拿大、欧盟区、中国、日本。此外,印度也拥有部分产品的生产能力,但产量非常小且质量、经济性都较差。虽然钛产业属于小众行业,但其产品却有着广泛的用途,如建筑材料、造纸、服装、食品、化妆品、工业设备、压力容器、医疗器械、环保材料等等,从人们衣食住行的日常用品到战机潜艇、太空探测器这样的高精尖产品上,都可以见到钛的身影。也正是因为钛产品的广泛应用,其产业周期与宏观经济周期高度一致,因此钛产业的景气指数也可看做是宏观经济的“晴雨表”。
钛产业进入新一轮景气周期
在经历了2012年~2016年的低迷期后,我国主要钛产品价格(钛矿、钛渣、海绵钛、钛白粉等)在2016年末开始止跌回升,并且在2017年到达了相对高位。在价格回升至高位区间的同时,几种主要钛产品的产量在2017年全部呈现增长态势。可以说,我国钛产业在2017年彻底走出了低谷,进入了新一轮的景气周期。
随着市场景气度的回升,行业投资也迎来了新一轮活跃期,许多此前因市场低迷而暂时搁置的项目在2016年末开始动工建设,一些新的投资者也在筹划建设新的工厂。据笔者的大致统计,在过去的一年间,国内钛行业新动工的大型项目有10余个,在建产能总和相当于目前国内总产能的17%。若考虑到筹备中的10个大型项目,未来我国还将拥有相当于国内总产能16%以上的潜在产能。与国内市场相同步,国际上新项目建设的活跃度也在提高,且以矿山开发项目为主。据笔者初步统计,市场价格回暖后,国外启动的矿山项目产能占2017年全球钛矿产能的6%~7%。而国外这些启动的矿山项目中,约有半数已经完成了前期勘探报告及开采方案设计,将在2~3年后产出首批矿物。之所以产能这种国内新增产能以产业链下游加工为主,国外新增产能以矿产原料为主的格局,笔者认为主要原因如下。
受资源禀赋所限,国内可供开发的资源较为有限。国内钛矿资源主要集中在攀枝花地区,且多以伴生矿为主。这就导致国内钛矿表土剥离量大,开采成本高,杂质含量也较高的特点。反观国外,目前具有开发价值的项目多为砂矿为主,且为表土浅层开采,开采成本明显低于国内。
与矿山开采不同,我国钛产品的生产与国外相比具有明显优势。在西方国家,较高的环保成本及人力成本使其技术优势被大幅削弱。因此,西方下游厂商在高端产品上虽然保持竞争优势,但在中低端产品上处于竞争劣势,导致中低端市场几乎全部被中国占据。因此在过去的10年间,我国钛产业下游产品产能在全球的占比从2000年的20%,扩大至现在的43%,并且这种趋势还在延续。预计至2020年这一比例将达到50%甚至更高。
全球产能逐步向中国转移
对于未来发展的趋势,笔者认为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1.环保核查的常态化将加速行业整合。2.企业技术创新意愿加强,正在突破技术壁垒,进入产业链的高端。3.西方下游企业面临来自中国的挑战,全球产能或将逐步向中国转移。
随着国家环保要求日趋严格,一些规模小,资金少,产品无特色的企业将因没有固定的客户群体导致无法保证效益。而资金少,效益差又将导致其无力加强环保投入,无法达到环保标准而被清理出局,将市场空间留给规模大、拥有废物综合利用处理能力的企业。因此,严格的环保政策将加速行业整合的进程,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或降低无限制价格战的乱象出现概率。这样及符合供给侧改革的需要,也符合环境友好型的发展理念。
随着前些年国内少数企业的探索研发,一直被国外封锁的高端产品的技术壁垒正在被突破,其他企业投资这类新技术项目风险随之降低。而国内中低端产能从不足转为过剩,生产中低端产品的收益逐步降低,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意愿明显增强。目前国内新建及筹建中的项目,基本以高端海绵钛及高端钛白粉为主,不再是对中低端产能的简单复制。除此之外,国内钛企业对现有技术不断改进创新,并根据各类客户不同的需求研发出更有针对性的产品,使得中低端产品的质量也在不断提升,从而扩大了应用市场。
在未来的5~10年内,中国钛下游产品的竞争优势仍将不断强化,其他新兴经济体国虽然拥有人力成本优势,但不完备的配套工业会推高其生产成本及交易成本,最终失去对中国的竞争力。如钛渣、海绵钛、钛白粉产品,虽然它们在国内生产生产工艺比较成熟,但在全球市场上只有为数不多的国家可以生产。即便是技术门槛最低,投资规模最小的钛渣冶炼行业,在东南亚也只有越南依靠中国企业的技术援助建立了几家工厂。而这几家工厂在随后的生产中不断遭遇设备故障、配件损坏等问题。这种在国内轻而易举就能解决的问题,越南工厂却需要花费半个月以上的时间来修复,从而拉低了生产效率,丧失了竞争力。
与中国相反,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缓慢,导致高端品需求增长几乎停滞。亚洲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其带来的新需求多以中低端钛产品为主。这就导致西方企业即无法获得高端市场的需求增长,也无法享受到中低端市场增长的收益。目前全球钛产业增速在3%~4%之间,其增长部分几乎全部来自于中国,而西方企业几乎只能一直维持2011年的产能规模。此消彼长,随着中国企业逐步参与到高端产品的竞争,西方企业的市场空间将被中国进一步侵蚀。因此,笔者认为,在中低端市场不会遭到外部挑战、高端市场不断开拓的局面下,未来5~10年将会出现全球钛产业产能逐步向中国转移的大趋势。
(关键字:核钛白 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