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车市进入下行通道,开拓海外市场业务成为部分自主品牌的选择,特别是“一带一路”政策的深入,更是让这股“走出去”的浪潮变得汹涌澎湃。不过,上周一桩中国车企在海外被骗的新闻,让大家开始对中国车企集体出走的现象有了重新的审视和思考。中国品牌出走海外是否做好了足够的准备?路上会遇到什么坎?等等一系列问题都成为大家发问的核心。
7月2日,“长城汽车被俄罗斯经销商骗取5840万美元”的新闻在网上发酵。报道称,这家经销商(商伊利托集团)与长城汽车自2008年起就开展合作,累计为长城汽车组装并销售了超过7万辆车。随后长城汽车方面确认了该消息的真实性,并表示此事件并非近日发生,公司已于2015年10月对商伊利托集团提起诉讼,不过经过多轮庭审及仲裁,该公司申请破产,法院判决驳回长城汽车诉讼请求。
长城汽车还特别强调,公司已经于2017年度计提坏账约人民币3.23亿元,占本公司2018年营业总收入的0.33%, 占本公司2018年净利润的6.32%,对公司当期业绩表现无重大影响。
尽管长城方面极力淡化此事件所造成的影响,但是回首今年6月5日长城汽车俄罗斯图拉工厂正式竣工投产、哈弗F7在此工厂下线并上市的新闻,此事件的发生也足够为长城汽车敲响警钟。而考虑到“一带一路”政策会有更多中国品牌走出国门,这样的事件也应该引起其他车企的重视。
事实上,中国品牌在海外“吃亏”长城汽车并不是独一份,在众多案例中,由于对当地政策法规不甚了解导致的最为突出。如2015年上汽集团旗下上汽大通V80在澳大利亚汽车安全碰撞测试中仅得到两星的成绩,而它在国内的碰撞成绩远高于此,对此上汽集团曾质疑被“区别对待”,但最终原因是因为澳大利亚方面采用了新版的碰撞标准。这样的事件不仅让企业很尴尬,同时也让急于打开海外市场大门的上汽给市场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对于吃透当地的政策法规的重要性,吃过一次亏的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深有感慨,他在今年上海车展接受新浪汽车采访时表示,走出去是件很复杂的事情。他举例说,印度市场把车的尺寸控制在四米以下,消费税会很低,反之则会很高。东南亚市场并没这个要求,但东南亚有些国家要求按照二氧化碳排放的克数来计算。
其次,知识产权的保护也需要中国企业的重视,特别是在新能源领域,随着近年来新能源汽车的蓬勃发展,各类专利申请的数量也呈现爆发式增长,有专家表示,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对华反补贴调查已逐渐向新能源汽车领域蔓延。
此外,对于最重要的如何立足于海外市场,最关键的仍然是产品和品牌。“中国车企需要提高产品技术,加强服务改善体验,在区域市场深耕,打造知名品牌。”世界上成功的车企每家都有明星车型,宝马有3系、大众有高尔夫、丰田有卡罗拉。没有一款真正的全球明星车很难打造一个全球知名品牌,也无法发挥品牌效应和品牌价值。
虽然中国品牌出走海外市场仍有多道难关需要面对,但是需要看出随着政策的开放以及品牌竞争力的提升,车企面临的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善。今年两会期间,代表们对中国品牌走出去建言献策,有代表提出了“关于加强中国企业海外发展安全保障机制”的提案。
根据中汽协的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汽车出口达到104万辆,为2012年以来最高水平,在车市放缓的年份,出口数量却创造了新高。而根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车企中,已经有14家整车企业在海外建立了研发中心,12家在海外建设了生产基地和KD或CKD工厂。
(关键字:品牌 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