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刚刚被压至3%以下的CPI,很可能再次面临输入型通胀压力的炙烤。
美国大旱,不断推升国内外农产品期现价格。国内豆粕作为油厂压榨消费的主要产成品,价格更多随进口大豆原料大幅波动。
西南证券分析师张仕元表示,最近一个多月来,国际大豆、玉米、食糖和小麦价格持续走高,部分产品甚至创出历史新高,我国的食品价格也将难以“独善其身”。
同时,张仕元认为,特别是今年国内的气候条件也不理想,因此三季度我国食品价格指数将扭转持续走低的态势转头向上。
农产品期货价格走高
澳新银行表示,干旱导致美国玉米可能减少约20%~25%,全球玉米市场供应或下滑6000万吨左右。
在干旱等影响下,农产品期货价格节节走高。到7月20日收盘,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大豆、玉米以及小麦三大谷物期货价格已连续5周大涨,在过去短短的一个多月时间里,国际玉米、小麦价格的累计涨幅超过45%,涨势最小的大豆期货价格涨幅也接近25%。国际大豆、玉米两大品种期货价格均刷新纪录,国际小麦期价更是触及4年来的高点。
国际投行纷纷看好农产品期货的行情。高盛在最新公布的全球投资研究报告中称,将美国玉米亩产预估从143.5蒲式耳下调至126蒲式耳,并将玉米的三个月价格预估上调至每蒲式耳9美元,创纪录新高。
英国巴克莱银行也将三季度玉米价格预期上调至7.34美元/蒲式耳,小麦价格预期上调至8.29美元/蒲式耳,大豆价格预期上调至16.2美元/蒲式耳。
数据显示,大量资金正在涌入农产品期货。
据美国商品交易委员会(CFTC)最新披露的每周持仓报告,在截至7月10日的一周内,对冲基金等投机机构持有的18种美国大宗商品期货与股权净多头合约数量环比增加8.9%至105万份,为连续第5周环比增长。其中,农产品期货净多头头寸增长较快。
这一趋势仍在延续之中。根据CFTC最新报告,截至7月17日这周,基金在美玉米上增持20044手多单,同时减持4309手多单,基金净多单由前一周的194885手升至219238手,这是连续第六周出现回升,目前净多头头寸已上升至一个多月的高位。
输入型通胀风险隐忧
国际市场粮食价格飞涨,中国很难独善其身。
分析师马文峰曾测算,如果国际粮价平均上涨50%,那国内价格至少上涨10%。
马文峰说,从品种来看,谷物类价格受到的影响最小,这是由于中国谷物自给率比较高,加之今年夏粮实现丰产;但大豆的情况截然不同,目前我国大豆进口对外依存度高达80%,每年仅从美国进口就要上千万吨,其受到的冲击自不待言。
统计数据显示,自2012年6月开始至7月23日,我国进口美豆价格由4289元/吨上涨至5303元/吨,进口成本累计上涨1014元/吨,价格涨幅23.64%。
由此,国内各主要农产品现货价格也普遍跟涨。其中张家港地区豆粕价格由3300元/吨上涨至4200元/吨,累计上涨900元/吨,涨幅达27.3%。
上半年我国谷物增速最为抢眼,但输入型通胀的影响不仅仅局限在农产品领域,在主要的几类大宗商品中,除了钢材出现月均21.33%的连续负增长,成品油月均6.32%的连续负增长之外,其他的各类商品都保持了相对稳定的进口增速。
其中,未锻造铜及铜材月均增长达43.57%,废铜除了1月份出现37.2%的大幅负增长后,在1~6月份后5个月的月均增幅已恢复到4%;氧化铝、未锻造铝和铝材也因国内外价差的套利机会,使得两者的进口增速保持在较高的位置。
按照张仕元的判断,7月CPI仍会在2%左右波动,但8月CPI将重新回到2.2%以上,通缩问题不是我们应该考虑的,相反,要警惕下半年价格反弹的问题,做好商品的供应与流通渠道的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