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中国外贸数据公布在即。此间分析人士提醒说,眼下“成绩单”或许依然亮眼,但真正的考验或将在下半年出现。
得益于疫情防控成效显著,经济复苏进度领先,能够在其他国家工厂停工时保质保量生产海外订单,中国外贸在全球贸易遭受重创之际实现了高速增长。过去一年来,中国月度出口同比增速动辄在20%以上,外贸占国际市场的份额也达到史上新高。
但现在情况发生了变化。一方面,随着多国生产能力恢复,中国外贸的相对优势弱化。最近不少国家出口都呈向好态势,如韩国6月出口额同比劲增39.7%,增幅创下历年同月之最,15大出口主力品类中有14项实现两位数增长;日本5月出口增速更是高达49.6%。
另一方面,海外市场的需求也可能改变。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徐奇渊称,考虑到疫情在主要发达经济体逐步得到有效控制,欧美宏观政策也正在恢复到相对稳定的状态,像去年那样大规模的刺激政策将难以再现。而且,下半年欧美的需求恢复将主要集中在服务业而非工业品,这对中国出口的提振作用将相当有限。
在徐奇渊看来,当前中国出口占全球份额显著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今年下半年或明年出口份额回落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中国眼下需要稳定内需,以此为出口增速回落提供缓冲。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表示,过去一年来中国外贸超预期上扬是因为世界疫情大流行,中国供应链为全球疫情提供了最为稳定快速的物资供应。但现在,世界经济复苏速度快于预期,全球供应链和产业链的恢复也将快于预期,这将显著缓解全球供需错配情况。
除全球供需缺口收窄外,中国外贸还面临海运价格猛涨、物流不畅、原材料成本居高不下等诸多考验。统计数据显示,自今年二季度以来,上海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在13周时间里有12周呈持续上升趋势,目前运价比年初明显提高。特别是美东线,当前价格几乎是年初的两倍。
此外,去年同期基数较高也对下半年中国外贸增速构成影响。中国商务部外贸司司长李兴乾曾坦言,考虑到基数效应,预计今年外贸增速将呈“前高后低”走势。
不过,对中国外贸真正的考验还不止于此。
刘元春认为,疫情后各国必定快速启动供应链、产业链和创新链的再布局,将直接导致全球分工体系和贸易格局出现重大变化。
在此情况下,中国稳外贸的关键在于加紧谋划未来,抢占先机。除了在力保传统市场份额的同时加紧开拓新兴市场,确保贸易基本盘稳定外,还应顺应全球贸易发展大趋势,看到产业链、供应链日益区域化、本土化、短链化已成大势所趋,对新的全球产业链格局及早筹划。
中国正在采取行动。官方日前明确,要完善跨境电商发展支持政策,扩大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试点范围,并提出要与亚洲周边国家共同推进建设稳定畅通的区域产业链供应链,稳步推进亚太自贸区建设。多措并举之下,中国外贸继续稳定增长可期。
(关键字:年中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