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央行宣布9月16日开启“全面+定向”降准,其中全面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释放资金约8000亿元,定向下调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释放资金约1000亿元。
降准不是新鲜事,仅2018年央行就实施过一次全面和五次定向降准,今年1月和5月份也分别实施过全面和定向降准。而且,和前几次降准一样,央行仍旧申明稳健货币政策导向不变,不搞“大水漫灌”。那么,此次“全面+定向”降准有什么不同?
首先,针对的形势不同,想解决的问题不同。
2018年以来的多次降准,本质上多是结构性或对冲性质的宽松,如之前置换MLF或对冲大规模的缴税,或对小微企业信贷占比较高的银行给予准备金上的优惠,等等。此次,央行是在缴税规模偏小的9月直接全面降准0.5%,宽松与逆周期调节的力度更强。
不久前公布的8月制造业PMI指数49.5,较上月回落0.2,连续4个月低于50。在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以及全球经济总需求下滑等背景下,需要宏观政策“更积极”发力,刺激总需求,为经济增长托底。
8月末召开的金稳委会议,9月初召开的国常会因此提出“加大宏观经济政策的逆周期调节力度”。国常会更明确把做好“稳就业”等“六稳”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9月初国常会后可以看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同时发力。财政政策方面,要求“今年限额内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要确保9月底前全部发行完毕”;另外,提前下达明年专项债部分新增额度,目的是要撬动社会资金、拉动有效投资。这样的政策力度非常少见。货币政策方面,此次降准释放资金规模超过1月降准,且为近四年来首次采取“全面+定向”降准的方式。
其次,这次降准和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改革相关。
降低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一方面是让商业银行有更多贷款资源可用,另一方面,也降低了银行资金成本,最终目的,是希望实体经济获得低成本资金,扩大生产。
为了降低实体经济的贷款成本,央行8月宣布改革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但第一次LPR报价受制于银行的负债成本偏高与维持息差的意愿,调降幅度十分有限。此次降准将降低银行资金成本每年大约150亿元,可以引导LPR利率下行,最终使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下降。
另外,此次降准和坚守“房住不炒”并行不悖。
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背景下,市场一直猜测房地产调控政策是否松动。此次降准之前,针对房地产行业的金融政策一再收紧。从直接针对房企融资的23号文、房地产信托业务的窗口指导,到LPR改革后针对居民住房贷款的特殊规定等,都对房地产行业的融资环境采取“高压”态势。目的就是要让释放出来的低成本资金流向制造业、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等政策扶持的主体,达到结构性宽信用的政策目标。
(关键字:央行此番降准有什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