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以来,资金面未按预想剧本演绎,央行也未按市场预期出牌。近期资金面时松时紧和中期借贷便利(MLF)现身都有些让市场意外。联系到停做逆回购、开展MLF操作和降准,央行锁短放长迹象愈发明显。
分析人士认为,“锁短”本质是避免市场利率过低,“放长”则是为了释放资金更多流向实体经济,对多目标的兼顾更好诠释了货币政策松紧适度的取向。与2016年不同,当前锁短放长并不意味着货币调控可能边际收紧。监管部门在调降利率方面可能会更加谨慎,但在当前经济形势下,货币调控仍有阶段性、结构性的放松空间。
资金面未按“剧本”演绎
9月底以来,资金面时松时紧,表现出乎意料,直观的表现是短期货币市场利率上蹿下跳。
以往“十一”过后的一两周资金面会比较宽松。原因大致有三:一是季末监管考核扰动消退;二是9月末财政支出力度大,提升金融机构超储规模;三是长假过后现金回流银行体系。今年这三个因素的影响同样存在,财政支出力度比往年大。央行数据显示,9月末金融机构财政存款下降7026亿元,往年同期均为下降3000亿元左右。此外,9月央行实施全面降准,释放长期资金约8000亿元。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兼新闻发言人阮健弘透露,9月末超储率是1.8%,这一数字为2016年以来同期最高水平。
10月中上旬资金面似乎并未表现出预期的宽松。据各方分析,长假过后央行逆回购集中到期,加上准备金补缴、国债发行缴款等,对短期流动性造成叠加影响,掣肘了月初资金面表现。
MLF占比提升指向锁短放长
资金面没按剧本演绎,央行也没按市场预期出牌。
15日,9月降准组合政策中的定向降准开始实施。央行公告称,此次对仅在省级行政区域内经营的城市商业银行定向降准0.5个百分点,释放长期资金约400亿元。完成“既定动作”后,16日,央行开展了2000亿元1年期MLF操作。本月并没有MLF到期,这一举动属于“自由发挥”。
在部分市场人士看来,保持MLF操作连续性、提前应对税期影响可解释这次MLF操作动机。但不容忽视的是,二季度以来央行在公开市场操作中重新加大了MLF操作的力度。截至10月17日,二季度以来央行累计开展逆回购操作3.83万亿元,开展MLF操作3.06万亿元;2018年全年数据则分别是10.84万亿元、4.95万亿元。
今年4月以来,MLF操作占比提高。这一变化的结果是央行锁短放长,即减少短期流动性投放,更多释放中长期流动性。结合降准、PSL等操作来看,这一特征就更明显。
这次有点不一样
目前鲜有人认为货币调控会收紧。有分析人士指出,不妨从“锁短”和“放长”分别理解近期央行流动性操作。“锁短”本质是避免市场利率持续过低。自2018年以来,市场利率下行幅度不小,当前利率并不高,避免市场利率过低,体现了央行对防风险、稳房价、稳汇率等多重目标的兼顾。“放长”既是保持基础货币合理增长的需要,也更好匹配银行资产端期限。相比逆回购,央行通过MLF投放的资金显然更有可能被用作放贷或者债券投资。央行供给稳定的中长期资金,体现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导向。
比照2016年的基本面环境,此次“锁短放长”动机不同。当前,市场讨论更多的还是逆周期调节如何发力的问题。虽然货币政策未必是重头戏,但财政政策加力提效离不开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可以预料,货币政策将保持稳健取向,加强预调微调,维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在释放长期流动性方面,除降准和MLF,定向中期借贷便利(TMLF)和抵押补充贷款(PSL)操作亦在发挥作用。下周,季度税期高峰来临,TMLF是否适时操作值得期待。
(关键字:锁短放长有玄机 货币调控存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