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习惯了日复一日的生产生活轨迹,很难想到有一天想要回到日常也需要勇气、智慧与能力。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最新疫情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月16日24时,全国除湖北以外地区新增确诊病例连续第13日呈下降态势。在国家层面陆续对复工复产作出部署前后,各地复工复产正加快推进中。
复工复产的重要性,自不待言。然而复工不是一声令下、振臂一呼,背后需要有更多的思虑、更周密的安排。如何能既坚持科学防疫,又能使暂时停摆的经济社会秩序得到快速恢复值得探讨。
不妨看看被称为“包邮区”的长三角都市圈。早在2月3日,浙江省就提出17条规定分类有序推进企业复工复产——涉及防控必需的行业、保障城市运行和企业生产的行业、群众生活必需等涉及重要国计民生的相关企业,要确保2月3日起正常开工开业;除上述企业之外,按照“重要出口企业、上市公司、重点制造业企业和亩均效益高企业”优先的原则,安排人员底数清、生产物资全、订单量充足、设备检修到位、防护物资储备足、隔离区设置规范、本地员工占比大的企业在2月9日以后优先复工。
同处“包邮区”,上海也在防疫与发展之间寻找着最佳结合点,探索弹性工时、错岗上班、轮流到岗、远程办公、居家上班、变通考勤管理等有效方式全力支持企业发展,帮助企业稳信心、稳预期,同时,“一企一策”“一事一议”成为政府精准施策的“标配”。
宁波2月16日出台的复工复产20条则更为直接细致,不仅鼓励各地和企业用“点对点”接送方式组织员工返甬,对接送中产生的包车费用给予50%的补助,还鼓励企业多途径扩大招工范围,每家企业最高可获30万元招工补助。
以政策的确定性应对疫情、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站在社会经济顺畅运行的高度与企业发展的长远角度作通盘考虑,体现了社会治理的体贴与温度。虽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数字的反馈,我们不得不承认经济发达地区有着相当的敏锐,将防疫工作放在整个社会大系统中看待与处理,无疑比某些地区一刀切的思路更科学与有效。
动态把握矛盾、不做非此即彼的选择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精细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其中对个体和局部的关注是精细化治理的逻辑原点,而宏观制度层面充分的前瞻性与包容性与微观治理方式的现代化与专业化,二者缺一不可。
这几日,在社交网络上流传着一张某地企业复工复产申请表,上面不仅需要填写企业复工复产的理由,还需要有属地镇街(园区)、区应急管理部门、区生态和环境部门、区卫生部门、区级行业主管部门、区政府分管领导、区疫情防控指挥部指挥长出具意见。同样的复工申请,在杭州等地通过网络“企业复工申报平台”足不出户就能解决。
在这张赫然盖着9个大红印章的复工申请表格背后,我们看到的并不是行政部门思虑的周到,而是对责任的推诿,对企业、民众的疏离与隔阂。在东部沿海地区举全社会之力开始帮助企业恢复生产之时,政策的云泥之别所产生的效果,将在今后不长的时间内显现出来。
(关键字:复工复产考验精准施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