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全面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同时,各地商务主管部门高度关注区域经济发展质量。鉴于消费作为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已连续6年稳居主力地位,在战“疫”的重要关头,各地都在积极推动商贸行业复工复产,促进内需全面释放,为疫情过后的消费市场爬升做足准备。
商贸企业加速复工保消费
2019年,上海以1.35万亿元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雄踞各大城市首位。在抗击疫情、推动商贸企业复工方面,上海同样走在了前面。
为提振消费信心、强力保供内需,上海市商务委在加强落实疫情防控的基础上,提前谋划促消费政策,为商贸行业有序复工提供了有力保障。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月28日,上海的超市卖场累计开业接近100%,购物中心和百货企业95%左右已正常营业,便利店企业开业91.4%,电商行业主要企业全部复工,农产品批发市场全部恢复经营,菜市场开业率达97.8%。目前上海农产品批发市场供应充足,蔬菜批发量日均超过6500吨,生猪批发量日均超过8000头。
上海市商务委副主任刘敏对国际商报记者说,在复工方面,上海市商务委通过建立高速公路绿色通道的方式保障抗疫重要物资通过;积极为小微企业协调金融支持;同时推进餐饮、美容美发、家政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态加快复工,对于通过审核的美容美发企业将对社会公布名单。
此外,据刘敏介绍,上海市商务委还针对疫情传播特点大力支持商贸流通企业创新经营服务模式以适应居民消费方式变化,为减少接触频次、降低聚集风险,鼓励商户应用网络手段进行直播经营,并指导全市43家大卖场和377家标准超市提供非接触配送服务。在防疫工作上,对商超返岗人员实施分类管理,提供劳动保护,把控关键风险环节。
步行街改造提升促消费
步行街改造提升也一直是扩消费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2019年,全国首批11条试点步行街总客流量超过9亿人次,同比增长22.6%,日均客流量超过20万人次,为大型购物中心贡献了较大的潜在消费人群。
当前,受疫情影响,加之防控要求,多地步行街的人流量急剧减少,临街商户和街区发展受到较大挑战。商务部日前印发的《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做好稳外贸稳外资促消费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各地要加快推出一批全国示范步行街,启动第二批步行街改造提升试点。对已确定的改造施工项目,可积极创造条件尽早启动。
浙江省商务厅近日印发了《关于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做好稳外贸稳外资促消费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杭州湖滨步行街二期工程改造进度,推进高品质步行街试点培育,加快推动全方位的步行街“数字生活”服务。围绕“浙里来消费”主题,重点布局“浙里行”“浙里优”“浙里展”“浙里游”,引导企业加大汽车等权重消费,以及健康、老字号等热点消费的产品和服务供给,创新线上线下融合联动促消费模式。
“进入3月,各地有序复工进入‘加速度’阶段,促进消费回补和潜力释放这两个重要课题也现实地摆在了这些服务性企业的面前。”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洪涛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说,此前,由于百货店、购物中心等大型商场人员密集,相对封闭,出于防控疫情的需要,多数商场选择关店,即便是开业,营业时间也大幅缩短,客流主要来自商场内的超市、药店等门店,只相当于平常的10%-15%;当前,疫情有所缓解,各地应积极有序推动步行街经济发展,全国性示范步行街争取通过发掘地域文化特色,创造文商旅融合发展的新消费场景,以此激发区域经济活力。
为进一步释放新兴消费潜力,北京、四川、海南等地还提出要加快释放新兴消费潜力,大力培育保健养生、运动健身、互联网问诊等,将健康产业培育成新的消费增长点。引导电商企业以数据为纽带,精准匹配网络消费新需求,打造“小而美”的网络新品牌。同时,鼓励商户积极开展网络促销活动,促进网上品牌品质消费。鼓励电商、快递等企业与实体店、商务楼宇和小区物业等合作,开展末端配送服务合作,创新商业发展模式。
业内人士认为,疫情给消费市场带来了冲击,但也孕育着新机遇,各地及时抢抓特殊时期所产生的新消费需求和趋势,加快释放消费市场潜力也必将成为应对疫情的重要抓手。
(关键字:多地促消费举措再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