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产能过剩,扩大投资不能再朝向传统工业部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就成为理性的选择。
7月31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了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的一项重要内容是部署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扩内需、惠民生的有效举措。
当前经济增速
低于潜在经济增长率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扩大内需、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必要举措。今年上半年的各项指标表明,经济增速7.6%,仍然在宏观调控的预期目标范围内,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率明显低于3.5%的调控目标,新增就业岗位明显增加,国民经济运行总体稳中有进。但一些经济统计指标和来自产业、企业层面的信息表明,当前经济运行下行压力增大,经济运行中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如果不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经济有可能下滑到调控目标的“下限”之外。
我国经济增速下降,受到了国际因素的较大影响,全球经济处于低谷时期,中国经济不可能独善其身。从国内因素来看,既有长期性因素的影响,表现为潜在经济增长率的下降,又有周期性因素的影响,表现为目前经济增速很有可能因需求不足而低于潜在经济增长率。
作出当前经济增速低于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判断,首要依据是2012年二季度以来工业生产价格和购进价格持续下行,反映工业整体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比较突出。
追踪我国历史上经济运行情况,从1995年我国有工业品生产者价格和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统计以来,我国在1997年-1999年、2001年-2002年、2008年-2010年出现过三次下降的情况,这次是第四次出现下降的情况。前三次出现工业品价格持续下跌的时期,都是我国经济增速低于潜在经济增速的时期。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前三次工业品价格持续下跌时,美欧日等主要发达经济体的生产价格指数也出现了下跌,而这次我国工业品生产价格出现下降时,美国甚至是陷入经济衰退的欧洲的生产价格都没有出现下降,这说明国内需求扩张放缓的态势比较严重,是导致工业品生产价格下跌的主要原因。
二是外贸顺差持续扩大反映内需扩展步伐较慢。今年上半年我国外贸顺差比2012年同期增加近六成,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我国出口面临非常严重的困难,增速明显下降,外贸顺差却持续明显扩大,主要是由于进口增速更低所造成的,说明我国国内需求扩张步伐放缓的势头比较明显。这也符合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每逢经济处于周期性谷底时外贸顺差增加的经验。
三是煤炭、钢铁、有色金属、建材、造船、机床等传统重点行业普遍效益下滑,不少原本经营状况不错的企业感觉订单不足,企业运营存在较大压力。
在构成总需求的三驾马车中,二季度消费、投资和出口的增速都比上年同期要低。今年以来投资增速呈现下滑态势,月度累计投资增速已经从2月份的21.2%下滑到20.1%。而从影响投资增长的因素来看,今年以来新开工项目计划投资规模同比增长15.1%,明显慢于投资增速,如果不改变这种状况,未来投资增速可能会进一步下滑。同时,在三大需求中,出口主要受国外需求的影响,国内政策的影响受到巨大限制;消费主要取决于居民的行为,受政策的影响相对较小;政府调控效果最为明显的还属投资,尤其是公共投资。在这种情况下,适当加大投资力度,就成为稳定经济增长的必要举措。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是惠民生的重要途径
做出扩大投资的决策,难点在于当前我国不少行业的生产能力已经过剩,钢铁、有色金属、建材、造船、纺织等不少传统行业都是如此。在这些行业中,有的产能利用率不到七成,产能已经严重过剩。因此,扩大投资显然不能再朝向传统工业部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就成为理性的选择。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也是惠民生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城市水、电、汽、热管网建设不足,一些居民区还用上管道煤气,享受不到集中供热;有的管网严重老化,影响饮用水的质量和输电能力;不少城市污水、垃圾的处理能力跟不上城市扩容的速度,影响居民生活环境;大多数城市存在着地铁、轻轨等公交设施滞后于城市发展的问题,影响到广大居民的日常出行。上述几个方面成为城市发展中的瓶颈,制约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是,由于这些领域的公共产品属性较强,居民自身并无能力改变。加大这些领域的投资力度成为政府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从国务院常务会议所确定的六大领域来看,既包括城市水、电、汽、热管网的建设,也包括污水、垃圾等处理设施,还包括地铁、轻轨等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建设,这些方面的措施显然瞄准了当前城市基础设施中比较薄弱的环节,对于提高人民日常生活水平将起到明显的推动作用,同时还可以起到通过改善居民消费环境拉动居民消费的作用。正如会议所明确指出的那样:“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改善薄弱环节,顺应了人民期盼。既可拉动有效投资和消费,又能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造福广大群众、提高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质量。”
综上所述,加强城市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是着眼长远、兼顾当前的综合措施,是当前经济形势下扩内需与惠民生的最佳结合点。
(关键字:产能过剩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