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最糟,只有更糟”是不少钢铁企业今年以来生存状况的写照。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日前披露,上半年,大中型钢企平均销售利润率只有0.13%.那么,在钢铁行业持续“严冬”的背景下,如何逆势突围,是“熬冬”,还是“冬练”?考验着各钢铁企业的智慧。
在当前的形势下,怎样“冬练”,怎样应对低迷的市场,适应市场的需求,走出“红海”,走向“蓝海”,赢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以变应变,创新营销工作,这是本钢集团给出的答案。
转变传统方式 建设服务品牌
“谁拥有更大的市场份额和用户群,谁就能更好地生存”。基于此,创新营销工作就要把服务作为品牌来建设,树立“服务是竞争力”的观念。做服务商意味着企业为用户提供的不再是单纯的产品,而是产品和服务的综合方案;不能做“一锤子”买卖,而是相互依存的长期合作;不是拼价格,而是让用户从中获得竞争优势,帮助用户挖掘潜在需求。
近年来,本钢集团结合企业实际,牢固树立“卖产品就是卖服务”的理念,积极构建了以用户为中心的高效、完备的服务保障体系,转变现有售后服务模式,重视用户反馈,建立快速响应机制,为用户提供优质高效的售前、售中、售后服务。通过派驻“技术大使”等方式,把服务融入到产品中去,依靠服务吸引用户、打动用户、留住用户,将服务贯穿到产品销售、使用的全部环节,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
适应市场发展 建立新型模式
建立新型的营销模式,是钢铁企业创新营销工作的一条必经之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卖产品比产品生产本身更为重要。当前,对于大多数钢铁企业来说,创新营销模式就要努力增强钢材加工配送能力,增强产业价值链竞争力,积极向下游延伸产业链,打破主要依靠中间商的销售模式,不断扩大直销比例,建立差异化的销售模式和机制,实现产品与用户的直接对接,用完善的营销网络将产品销售出去。
近年来,本钢集团适应企业产品多样化的需要,优化用户结构,扩大直销比例,充分发挥地区分公司和配送中心地处区域市场前沿的优势,建立了差异化的销售模式和机制,通过进一步延伸服务触角,深入产品使用现场,了解用户需求,参与用户产品攻关,为用户提供技术指导,以及降低成本、系统优化方案,实现了产品与用户的直接对接,使销售通路顺畅,企业经营得到有效保障。
改变产品结构 赢得发展空间
当前,钢铁工业的“调结构”已经进入了“深水区”,谁能在结构调整上先人一步,加快结构升级,谁就能把握机遇,抢占新一轮发展的制高点,赢得发展主动权。产品结构合理的钢铁企业,其生产的产品能够适应市场需求,企业就能赢得发展空间。
近年来,本钢集团在调整产品结构的过程中,瞄准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强大生命力和竞争力的产品,积极研制、开发和储备新产品,加强产品的升级换代,依靠技术进步,促进企业工艺和产品质量的提高。本钢集团高级别管线钢X70、X80等系列产品应用于印度管线和西气东输二线等十几条重点管线工程;家电板实现了海尔、格力、三星、奥克斯等国内知名企业的全覆盖;汽车车轮用钢成为国内知名品牌,市场占有率达60%,“双高”产品比例达85%以上。
以市场为龙头 产研销一体化
面对当前严峻的外部形势,企业要谋求发展,就得提高把握市场机遇、依托品种创效的能力,不仅要对产品研发结构进行调整,更要以市场开发为龙头,迅速跟进市场需求,打造产、研、销一体化高效运作的模式,让企业在最短时间内实现从单纯研发新品种钢,向更加贴近市场、贴近用户的转变。
本钢集团顺应市场需求,在研发体制、机制上进行了改变,成立了汽车板、特殊钢、热轧高强钢、电工钢、不锈钢、棒线材等六个研发项目部。按照各自承担的产品研发性质,各项目部从机关移至基层单位,与生产单位、营销人员一道,提高产品研发工作效率,依托高附加值产品创效,做到研发与生产、销售联手,把营销工作推上一个新台阶。各研发项目部成立后,研发人员根据各自分管专业进行了优化组合。赵迪是原板材技术中心高强钢研发所的首席工程师,去年10月份,她担任热轧产品销售处副处长,直接到营销一线,通过走访用户,掌握用户使用产品的“第一手资料”,为用户提供了个性化的服务,扩大了集装箱板、管线钢的市场份额。从技术人员到销售人员,这个角色转变充分折射出了本钢集团营销工作的变化。
以变应变的营销工作,适应了市场需求,让本钢集团逐渐占有了竞争优势,实现了科学良好的发展。今年上半年,在全国钢企普遍亏损的形势下,本钢集团生产经营工作整体呈现稳定良好运行态势,较好地完成了年初制订的目标,销售收入、利润、上缴税金等主要经济指标均好于去年同期,内贸和出口均显著增长,特别是出口创效工作成效显著。
现在是钢铁企业最困难时期,但同时也是企业真正做强的机遇期。创新营销时不我待。本钢集团把“熬冬”变为“冬练”,让创新营销成为企业应对市场变化的有力武器。坚信,在不断的创新中,一个全力构建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型制造业”——本钢集团一定会更加春意盎然,铺展出逆境中实现跨越发展的崭新画卷!
(关键字:本钢 营销 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