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林铅锌矿是国家“一五”计划中156项重点工程之一,始建于1956年,属国家大型采选综合企业,曾是中国采选规模最大的铅锌矿,号称“亚太地区最大”的铅锌矿区。
上个世纪80年代,桃林铅锌矿达到鼎盛时期。1959年至1998年,这个号称“亚太地区最大”的矿区,年产量100万吨,产品直接输往全国各地。建矿数十年来,该矿累计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的工业原材料,为建立中国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推进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原企业在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污染。根据湖南省环境保护科学院编制的《岳阳市桃林铅锌矿地区重金属污染“十二五”综合防治实施方案》统计,由于长期工业废水的直排及历史废渣的无序堆放,该地区历史遗留固体废渣约95万吨,历史遗留尾砂4500万立方米,被污染土壤面积达13000亩,其中严重污染超5000亩,新墙河50多公里水域严重污染,工业废渣长期堆放,抬高河床,影响行洪。
地下水、地表水的重金属含量严重超标,对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一定影响。
此外,每日百吨的尾砂,经洗矿管道输送到山丘间的渔潭尾矿库。年复一年,山丘沟壑不断被尾砂填埋起来,形成了几十米深的砂堆。矿砂充满山丘沟壑之中,绵延数公里,成为迄今为止最大的人工沙漠,素有“江南大漠”之称。
据了解,尾砂库建于1959年,汇水面积5.52平方公里,2003年该企业关闭破产后,尾砂库移交给现今的桃矿办事处管理。
初步治理见成效
由于污染严重,岳阳原桃林铅锌矿与株洲清水塘、湘潭竹埠港等七大重点区域,被《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实施方案》列为工作重点。
而该尾砂库则直接关系到桃矿渔潭地区3万多人和下游3个乡镇近10万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整治之前,坝体就是用土堆砌起来,安全隐患很大,尾矿库周围也是一片荒凉。”当地环保局的官员告诉中新网记者,一到秋冬无雨季节,每遇大风天气就会形成扬尘,严重影响了周围居民的生产生活,百姓对此怨声载道。
上世纪90年代,尾矿库的坝体曾发生过两次管涌事故。当时,附近的老百姓全部紧急撤离。虽然最后有惊无险,但每次下大雨,当地居民都心惊胆战。
为彻底治理污染,当地政府于2010年5月组织编制了《湖南桃林铅锌矿重金属废渣治理工程方案》,经评审后于当年获国家发改委批准实施,正式将桃林铅锌矿地区纳入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七大重点区域之一。
当地官员介绍,该工程建设总投资为1.55亿元,分5年完成计划。主要采用稳定化/固化加安全填埋的技术处理含有镉、铅、砷、铜等重金属废渣95万吨,包括废物的收集运输,填埋处理,渗滤液收集所需的各生产设施,辅助设施,公用设施和生活设施。项目分两个阶段进行,于2011年3月启动,至2013年11月底全部结束,累计3个填埋场收集加工处理废渣量为608544.86吨。
通过改造,尾矿库的坝体设计了排洪系统,及时通过明渠、隧道把积水排到库外,有效防止了下雨时发生危险。
同时,在治理过程中,桃矿在尾砂库四周恢复植被,保留中间沙漠进行旅游开发。
此外,当地政府还进行了耕地复垦的试验——在尾砂上先垫约60厘米厚的沙砾质隔离层,再铺上土壤作耕作层,然后种上国外松等保土能力较强的植物,用于防风固砂。
(关键字:桃林铅锌矿 铅锌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