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以来,河北钢铁集团唐钢公司热轧部连铸车间把生产现场作为职工创新增效的主战场,把小发明、小创造作为创效增盈的有力支撑,引导职工积极参与到岗位技术创新活动中,一个个技改项目、国家专利应运而生。截至目前,他们通过实施小革小改创效200余万元。
量身定制解难题
10月8日下午4时50分,热轧部1700线连铸平台中间包附近,中包工王志强把浸入式水口放置到水口托架上,紧接着关好保护套门,点燃明火放在烧嘴处……“这是我们车间技术组为水口'量身定制’的离线烘烤保温装置,这项装置获得了实用新型专利。”看到一股蓝色的火焰冒出后,他才挺直腰身擦了擦额头的汗水向笔者介绍道。
自热轧部全面实施《唐钢热轧部职工岗位技术创新管理办法》以来,该车间围绕“创新在基层、创新在一线、创新在岗位”,引导岗位工发挥聪明才智进行岗位技术创新。
浸入式水口是钢水从中间包流入结晶器的唯一通道。浇钢前,水口必须充分预热。以往用的预热烘烤方式具有温度变化较大等弊端,易导致水口颈部断裂影响水口使用寿命,耐材成本升高。为解决这一难题,5月份,连铸车间技术人员多方查找资料,借鉴了同行业先进经验,在烘烤水口的支架上加装了保温套筒,使浸入式水口快速升温并保温。“自从加了保温套筒,浸入式水口的平均使用寿命提高了2炉至3炉,年创效50多万元。”该专利主研技术员尹春友说。
精准校核提效率
“赵巍,咱这个法子真灵啊,结晶器液位校核装置终于'听话’了。”10月15日,热轧部连铸车间中包工陈影轻松地转着轮盘对主控工赵巍说道。“自从把旋转铁柄改成摇轮式以后,操作起来方便多了,液位校核效率大幅提高。”
“结晶器是连铸机的心脏,其液位是影响铸坯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连铸工要根据液位情况进行相关操作,以保证连铸机运行稳定。因此,液位检测准确性至关重要。换一次结晶器就要校核一次,以前的校核装置使用起来非常不方便,而且容易摇错方向,校核效率低。”陈影向笔者介绍说。
为了彻底解决这个问题,赵巍和陈影下足了功夫。3月份,他们对此装置进行了改造,焊接了2根旋转铁柄,并且在手柄上做好标记,只要记清楚旋转手柄的数字就好了。方向是保证了,可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旋转一个手柄时,另一个手柄经常会挂住对讲机,影响工作效率。于是他们借鉴了汽车轮盘结构,用3根铁棍把轮盘与螺母固定在一起,并在轮盘上加装了摇轮式手柄,轮盘上还标示出方向。“二次改造后,不仅能有效避免转错方向,还提高了工作效率。每次校核节省5分钟,每月多创效40多万元。”陈影话语里透着自豪。
完美对中多创效
10月9日9时20分,热轧部1700连铸结晶器更换完毕,只见1号铸机平台上中包工贾俊虎正仔细观察水平气泡位置。“气泡偏左2mm。”同事高利明立即调节结晶器的位置。“好。”待水平气泡正好在中间位置时,两人合作实现了结晶器与零段的完美对中。
结晶器和零段是连铸机的主要设备,对中精度对铸坯质量起着重要影响。一直以来,传统工艺中,对中需要操作人员通过目测调整,无法保证零段辊与结晶器足辊的对中精度,影响着铸坯质量。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连铸车间技术人员查找了大量资料,终于设计出对中装置草案。通过与该部机械设备专家深入交流、讨论,3个月后,一份周密的设计图“出炉”并申请了国家专利。对中装置成功应用于生产现场后,实现了结晶器位置的准确调整,避免了中包工目测调整产生的误差。“使用对中装置以来,结晶器与零段对中精度大大提高,结晶器液位实现了精准控制,铸坯综合缺陷率降低了0.015%,年可创效30多万元。”该车间副主任王彬说。
(关键字:河北钢铁集团 唐钢公司 热轧部 连铸车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