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岁的杨亚明已往是一位有十年轧机经验的老技工了。如今,他所在的车间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
在浙江久立特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全自动流水线的生产车间已初具雏形。等到车间正式运行,杨亚明将以一名指挥者的身份出现在这条生产线上。
随着“机器换人”在浙江省的推进,传统制造企业纷纷引进机器人,建起生产全自动化的现代工厂。
前不久的一次培训,杨亚明突然意识到,他的工作有可能要被机器取而代之。
“几年前公司就开始引进新设备了,那时候只是觉得技术活总归不好取代,我们把手上技术练扎实了就好。”在杨亚明的人生规划中,他的手艺是个越老越值钱的营生。“你看以前的工厂车间里,到处可以看到五十多岁还在流水线上兢兢业业工作的工人,他们将自己的一生贡献给一门手艺,甚至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
机器的改变在哪?“看这组设备,钢管从这里经过之后可以自动完成轧机环节,并且避免传统手工操作带来的误差。”“久立特材”无缝管事业部副总经理李军指着一套刚入驻车间的轧机设备说,机器人正给车间生产带来前所未有的改变。
等“久立特材”新车间开始运行,杨亚明就会变成一名指挥者。
“这个车间运行以后,我们的轧制、脱脂、抛光、水压等整个制造过程都可以在这里实现自动控制。”在“久立特材”新规划的车间里,李军兴致勃勃地介绍起车间里规划的全自动生产线和这里即将发生的每一处改变。
新项目的名称很长:年产5000吨大型装备用耐腐蚀换热管束技术开发及产业化项目。
顾名思义,这是一个年产量达5000吨的巨大车间,占地25000平方米。
“需要多少人?”“120人!”李军告诉记者,整条生产线不仅比原来节省三分之一左右的用地,工人的数量更是少了近两百人。
李军介绍,初步估算下来,这个新车间建成后,工人的人均产值可以提高3倍。人们一边在感慨机器带来高效益的魅力,另一边却在忧虑:两百人从哪里减?像杨亚明这样的传统技术工人会不会被现代化的工厂淘汰?
“工人的工作内容发生变化,主要是监控设备和产品质量。工人还都是自己的员工,最近我们一直在培训他们这方面的技能。”李军谈到杨亚明未来的工作场景:输入孔径、长度等各类参数,实时监控各个机器人的工作状态。
其实早在2013年11月,“久立特材”就投产了“年产2万吨LNG等输送用大口径管道及组件”项目,成为国内第一条用于生产中大口径焊接不锈钢管的自动生产设备。在这条生产线上,工人寥寥,每个人忙碌得井然有序。”“机器换人”给“久立特材”带来的甜头,不止于工业制造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提升和产品品质提高,更是人的一次蜕变。
“机器生产的是高质量的产品,但我们一线工人可以成为机器的操控者。”杨亚明始终坚信在工业生产中人的中心角色不变。
(关键字:久立 自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