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商务网
正在更新
行业看点
您现在的位置: > 中华商务网> 冶金原料> 铁合金> 金属硅> 行业动态

“被错杀”的多晶硅产业

2013-10-9 10:46:09来源:网络作者:
投稿打印收藏
分享到:
  • 导读:
  • 中国多晶硅产业从无到有,破除了国外对中国的技术封锁,大幅度降低了多晶硅产品价格,并为全球光伏发电成本的快速下降做出了显著的贡献。
  • 关键字:
  • 多晶硅 多晶硅产业

中国多晶硅产业从无到有,破除了国外对中国的技术封锁,大幅度降低了多晶硅产品价格,并为全球光伏发电成本的快速下降做出了显著的贡献。目前,中国已基本掌握了万吨级多晶硅生产工艺技术,产业规模位居全球前列、部分企业生产技术与能源消耗水平处于世界先进水平、产品质量也稳步提高,在世界范围内掌握了多晶硅发展的话语权。可以说,这份发展成果得来不易,凝聚着中国几代多晶硅人的心血与智慧。

但是,伴随着中国多晶硅产业的发展,有两个声音一直萦绕着多晶硅行业,一个是“多晶硅属于‘双高’产业”;一个是“中国多晶硅产业出现产能过剩”。随着技术的进步以及市场倒逼机制,中国多晶硅生产技术水平早已与发展初期不可同日而语,“双高”的帽子可以摘除;而中国多晶硅产能过剩属于结构性过剩,并不能改变中国仍需要大量进口国外多晶硅的事实。但是这两个误解仍然困扰着中国多晶硅行业,并且负面作用不断放大。尽管中国多晶硅行业界多次向社会以及政府主管部门大声疾呼,意图消除不利影响,但关于这两个错误认识却仍是若隐若现,甚至一些行业专家也仍未转变观念,在支撑政府决策过程中传递了错误的讯息。

误解一:

多晶硅属于“双高”产业

“双高”,即高能耗,高污染。首先,“双高”并不是多晶硅产业的本质属性。

关于高污染,业界主要担忧的是四氯化硅的处理。目前全球80%以上的多晶硅生产采用改良西门子法,其核心就是通过氢化装置,将副产物四氯化硅加氢反应生成三氯氢硅回到系统循环使用,或者将四氯化硅作为原料生产白炭黑等化工产品。随着多晶硅产品价格的不断下滑,四氯化硅回收利用成为降低生产成本的必要途径,如果不加以循环利用,生产成本甚至会大于多晶硅售价。另外,多晶硅生产过程中有氢气易燃易爆,氯化氢是强酸性气体,但这些物料都是在系统中作为中间原料循环使用的。三氯氢硅提纯后有一些无法利用的氯硅烷杂质,通过加碱中和后形成中性稳定的废渣,可以作为建筑原料或填埋路基,中和后的污水达标排放污水处理厂。因此,对于一个合格的并且有市场竞争力的多晶硅企业来说,对环境的影响是非常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计的。

关于高能耗,我们以公认的单位产出能耗比来衡量。以国际先进的改良西门子法多晶硅企业耗电水平和当前多晶硅市场价格来计算,多晶硅生产每万元GDP能耗为2.3吨标准煤,远小于电解铝、水泥等高耗能行业的单耗。并且从能量回收来看,经测算,从硅矿到工业硅,再从工业硅提纯为多晶硅,制造硅片,电池片,组件,再到光伏发电系统,全流程消耗的电量,只要这个光伏发电系统运行2-3年时间就全部回收,其余20多年的寿命期所产生的电量是净增加的。因此,无论是从多晶硅生产耗能本身还是从整个光伏产业链能量消耗与回收来看,多晶硅产业均不是高耗能产业。

从侧面来看,多晶硅产业在发达国家的布局也可以间接说明多晶硅行业不属于“双高”行业。2005年以前,全球多晶硅产量主要集中在七大多晶硅企业,它们分别是美国Hemlock、德国Wacker、美国MEMC、美国REC、日本Tokuyama、日本Mitsubisi、日本住友,产品主要为电子级多晶硅。而随着光伏产业的发展,有更多的多晶硅企业出现。目前国外多晶硅工厂主要分布在美国、德国、日本和韩国等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几乎没有多晶硅企业布局(中国除外)。众所周知,发达国家对环境的要求较高,如果多晶硅生产存在所谓“高能耗、高排放”,估计早就实施产业转移了。事实上,部分发达国家如美国等将多晶硅企业列为清洁能源,这几年对其进行了大量资助,此举使得美韩多晶硅企业遍地开花。特别是在这些国家中,除了美国能源较为丰富之外,德国、日本和韩国资源均较为匮乏,但这并不妨碍它们基于战略利益的考虑而鼓励多晶硅产业的发展。因此“高能耗、高排放”并不是多晶硅生产的本质属性。

其次,随着中国多晶硅产业的发展与日趋成熟,中国多晶硅行业早已不存在“双高”的问题。我们要承认在中国多晶硅发展初期,的确存在着高能耗、高污染的问题。在发展初期,虽然中国采用的也是西门子法,但由于不掌握闭环处理工艺,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主要副产物四氯化硅不能得到回收处理,部分企业受暴利驱使,随意处置四氯化硅,环保排放不达标;另外,由于装置规模小,技术落后,效率低,生产1公斤多晶硅耗电高达300-500度,成本居高不下。但是,随着中国多晶硅生产技术的进步、规模的不断扩大、热氢化冷氢化等生产工艺的掌握,中国已基本掌握万吨级多晶硅闭环生产工艺,多晶硅生产能耗不断下降,物料循环利用率不断提高。目前全国平均综合能耗已经从2009年的近200KWh/kg,下降到目前的120 KWh/kg,部分先进生产线的综合能耗已下降至80KWh/kg,还原尾气中四氯化硅、氯化氢、氢气回收利用率均不低于98.5%、99%、99%。 

误解二:

中国多晶硅产能过剩

仅从统计的产能看,2012年中国多晶硅产能达到19万吨,多晶硅表观消费量15.4万吨。2012年中国晶硅电池产量23GW,以每瓦耗硅量6g计算,所需多晶硅13.8万吨。因此,单从数字来看,中国多晶硅确实存在着产能过剩的问题。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中国2012年仍有8.27万吨的多晶硅需要进口,而中国2012年多晶硅实际产量仅有7.1万吨,其他产能均未转化为产量。也就是说中国多晶硅产业呈现的是一种结构性的过剩。

从企业竞争力看,中国多数多晶硅企业生产成本差别巨大,在价格杠杆的调节下,多数企业并不具备竞争优势。据赛迪智库不完全统计,中国多晶硅企业产能在1000吨以下的有16家,1000-2000吨之间的有16家,2000-3000吨之间的有4家,大于5000吨的有6家。从中可以看出中国多晶硅企业主要以小企业为主。其中产能2000吨以下的企业基本上来自于中国早期的多晶硅生产技术,这些企业的基本特点是氢化能力严重不足,需从外购置三氯氢硅,而向外运四氯化硅,一方面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另一方面对环境压力也巨大,在现在的市场环境下,这些企业基本上都已经停产,并且势必要被市场淘汰出局。因此,中国多晶硅有效产能远未达到19万吨。

从目前的市场价格来看,中国多晶硅产量远不能满足中国市场需求。2008年,多晶硅价格曾经达到500美元/千克,在太阳能行业快速发展和高额利润的驱动下,国内掀起了一波建设多晶硅项目的高潮,一大批新建和扩产项目相继投产,国际上,老牌骨干多晶硅企业也纷纷扩产。随着产能的不断释放、下游光伏组件价格大幅下滑对上游多晶硅产品价格的倒逼以及国外多晶硅企业对中国多晶硅市场的低价倾销,多晶硅产品的价格开始迅速下滑。2011年一季度多晶硅现货价格为70美元/千克,至2011年底已快速下滑到近30美元/千克,而到2012年底,多晶硅产品价格已跌至16美元/千克,而中国50%以上多晶硅企业的生产成本仍在30美元/千克以上。

随着价格的快速下滑,多数多晶硅企业被迫减产或停产。据赛迪智库调研统计,中国具备生产能力的多晶硅企业在2012年就有80%以上的企业停产,截至2012年底,全国仍在保持开工的企业仅有8家,产能约占全国总产能的50%。而由于价格下滑严重,即使仍在生产的企业产能利用率也不高。2013年上半年,中国在产多晶硅产能约为9万吨,产量约为3.1万吨,仍有约4万吨需要进口。预计2013年中国电池组件产量将超过23GW,所需多晶硅13.8万吨,但从目前中国在产产能来看,即使满负荷生产也不能满足中国多晶硅市场需求。即使部分企业复产,由于从全球来看,有效产能大抵供需平衡,甚至超出,因此多晶硅价格上涨空间有限,国内有实力与技术实现复产的企业产能有限。而从产能有效性来看,中国多晶硅行业并未出现产能过剩,甚至仍有优势企业存在扩张的空间。 

“有形的手”

影响多晶硅发展

外国政府对本国多晶硅企业从投资补贴、融资支持、税收优惠、土地优惠和电价补贴等方面予以支持,但中国则与此相反,受小部分多晶硅企业急功近利和不规范操作所影响,中国多晶硅被冠以“两高一资”的帽子,国务院也于2009年在出台的38号文中将多晶硅产业列为过剩产业进行宏观调控,多晶硅产业所享受到的优惠政策也相继被取消,产业发展受到制约。

一是不鼓励新上或改扩建多晶硅项目,自2009年出台38号文之后,多晶硅项目的审批权收归中央政府,自那以后极少有多晶硅项目通过审批,更遑论投资补贴。二是多晶硅项目的环评也收归中央政府,没有路条就无法做环评,因此部分多晶硅项目的技改则无法顺利进行,不利于多晶硅技术进步或成本的下降。三是国家取消多晶硅优惠电价,自2010年6月1日起,多晶硅所享受的优惠电价全部取消,实行当地的标准电价,这也导致中国多晶硅生产成本大为提高。四是融资遭遇难题,由于多晶硅不被国家支持投资,导致部分项目的融资也处处碰壁,贷款难度增大,更遑论贷款优惠。五是多晶硅企业,目前除了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之外,已无任何税收优惠政策,早些年享受的多晶硅出口退税政策也由于所谓“两高一资”的帽子而取消。六是舆论环境恶劣,由于多年来的片面报道,导致多晶硅声名哀鸿遍野,提及多晶硅项目,都会想起这是高耗能、高污染的项目,使之处于风口浪尖上。

多晶硅是信息产业和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的基础原材料,据美国半导体协会2000年的报道,当年75亿美元的硅材料支撑起2700亿美元的IC产业,进而支撑起上万亿美元的信息产业,故有人称“硅材料”是经济的倍增器。

中国多晶硅产业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并成长为全球重要的多晶硅产品生产基地,有力地支撑了中国乃至全球光伏产业的大规模发展,成绩得来不易。但受多晶硅产品价格大幅下滑以及国外多晶硅产品低价倾销的影响,中国多数多晶硅企业运营困难,现金流的压力使它们既不能持续生产以改进工艺参数、降低生产成本,也没有资金实力进行技术改造升级。而由于政策对多晶硅产业的限制、社会各界对多晶硅产业发展的错误认识,以及近段时间以来光伏行业面临的困境,投资者不敢跟进,信贷部门也严格控制对多晶硅企业的投资,再加上政策对多晶硅企业的歧视,这些多晶硅企业前景不容乐观,甚至中国部分领先多晶硅企业也出现了大幅度的亏损。

因此,若不尽快转变错误认识,加强对优势多晶硅企业的支持力度,中国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多晶硅竞争优势将会损失殆尽;另一方面,中国多晶硅产业仍然存在着高纯度多晶硅(电子级)生产技术有待突破,部分关键设备、零部件及原材料依赖进口,多晶硅系统集成能力有待提高等问题,并且中国对多晶硅基础物性和前沿技术研究严重不足,不利于后续继续保持中国多晶硅产业的竞争优势,仍需要政府与社会的大力支持。

值得庆幸的是,国家于2010年出台了《多晶硅行业准入条件》,对多晶硅生产的选址、能耗、环保、规模做出了明确规定和限制,行业标准的出台一方面提高了行业门槛,有助于淘汰落后产能。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未来光伏产业扶持政策的差别化对待,实现扶优扶强。

在此,我们再次呼吁尽快更正认识,摘掉多晶硅“双高”的帽子,还多晶硅产业以真实。切实在国家能源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总体部署中予以统筹考虑,提升多晶硅产业在半导体信息和光伏产业中的战略地位。更正以往一刀切的做法,统筹制订产业、财税、金融、人才等扶持政策,积极促进中国多晶硅产业健康发展。

(关键字:多晶硅 多晶硅产业)

(责任编辑:01066)
推荐资讯
日评
最新供应
最新求购
【免责声明】
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冶金原料产业频道: 炉料 | 铁合金
中商数据-研究报告-供求商机-中商会议-中商VIP服务-中文国际-English | 钢铁产业-化工产业-有色产业-能源产业-冶金原料-农林建材-装备制造
战略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媒体报道 | 客户服务 | 诚聘英才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1 Chinaccm.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中华商务网版权所有 请勿转载
本站所载信息及数据仅供参考 据此操作 风险自负 京ICP证030535号
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盛世龙源12号楼 邮编:100022
客服热线:010-51667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