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原油到黄金,从铜铝到棉花,全球主要大宗商品在2017年录得普涨。在经历三年多的“至暗时刻”后,大宗商品市场终于迎来反弹。尤其是作为市场风向标的原油和铜的价格都处于3年多以来的高位,这让整个行业对新的一年有了更多憧憬的理由。
经济复苏拉高需求预期
在2008年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后,颤颤巍巍的复苏终于转化成坚定的步伐,这也意味着大宗商品在需求基本面上得到改善。
世界银行1月初上调今明两年全球经济增速预期,认为全球经济将在2018年迎来金融危机后的全面回升。世行在最新一期《全球经济展望》报告中预计,2018年全球经济增速将小幅加快至3.1%,较去年6月预测值上调0.2个百分点;2019年预计增长3%,较去年6月预测值上调0.1个百分点。
大宗商品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价格走势与现有供求关系紧密相关。全球经济协同复苏将保持商品需求强劲,毕竟经济景气程度上升时,对大宗商品的需求也会不断增加。基于这一判断,有不少机构看好大宗商品的前景,高盛在去年底发表的研报里称,看好2018年大宗商品的再通胀投资主题,维持“超配”评级。该机构称包括正向的滚动收益在内,预计未来12个月的大宗商品回报率将高达10%。
这一回报率虽然和去年比特币大涨14倍的行情难以比拟,但足以称得上是有吸引力的资产。一些提前布局的公司有望在新一轮行情中获益。比如三周前国际大宗商品贸易巨头嘉能可宣布,与中国海航集团旗下的海航创新金融集团持有双方合资公司51%股权的交易已完成大部分。双方将重新整合旗下遍布欧洲、非洲、中东和美洲的石油产品存储与物流业务。
中国表现影响全球前景
在全球金融危机期间,中国需求为2008年下半年价格暴跌之后的大宗商品市场提供了支持。近年来中国的大宗商品需求出现放缓迹象,但中国需求不会就此消失,将继续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不过这次“中国因素”在市场上发挥的作用和十年前亦有不同。当时中国起到的是以一己之力托起市场的作用,而现在中国的“去产能”和经济结构调整则能帮助全球大宗商品实现再平衡。
供给侧改革着力于“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为中国拥有巨大过剩产能的钢铁、铝等行业产能出清提供了基础条件。从中国开始的压缩现有产能、联合减产热潮不但引领全球大宗商品市场步入“去产能”新周期,也以负责任的形式减轻了供给侧的压力,有利于市场再平衡后大宗商品的反弹。
在需求侧,前些年中国的“基建狂魔”、房地产市场的火爆以及出口加工业的快速发展等因素叠加,共同拉动对大宗商品的需求。随着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其中一些因素已经逐渐转弱。不过这只是增速减缓,并不意味着需求下降,中国需求的渐次企稳依旧会影响到全球大宗商品市场的表现。
一段时间以来,困扰大宗商品市场的主要担忧之一就是担心中国经济将难以保持强劲增长,但中国连续交出高于6.5%的经济增速的答卷已逐步缓解了这一顾虑。聚焦于大宗商品贸易、仓储物流以及配套金融服务的CWT国际董事会主席郭可说:“中国的大宗商品需求将保持旺盛。”
郭可的乐观情绪基于统计。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铝、铜、铁矿石、锌、黄金、棉花和大米消费国,占到全球需求的三成到六成之间。城镇化的进程拉动能源和金属需求,中国对大豆、玉米和糖等软商品的需求也不断上升。
牛市可期 超级不再
本世纪初的十年被称为大宗商品的“超级牛市”。跟踪一揽子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CRB指数显示,从2001年到2010年,CRB指数累计涨幅超过200%,成为涨幅创纪录的十年。
当时“超级牛市”行情的重要推动因素之一就是新兴市场的旺盛需求,尤其是来自中国的旺盛需求。现在“金砖集团”里虽然印度一再号称在经济增速一项上超过中国,但其近两年来受到来自内部的货币改革以及商品服务税的负面影响仍没有消除,对商品市场的影响和中国相比仍相去甚远,无法独力承担拉动商品繁荣的重任。
此外,随着大宗商品的金融属性日强,除了供求基本面的影响外,其前景也会受到金融市场波动的影响。大宗商品牛不牛,要与股市或外汇市场等其他资产表现进行比较才能判定。从目前的形势看,全球四大央行已经就缩紧货币政策达成共识。
1月中旬公布的欧洲央行最新利率设定会议的纪要显示,欧元区货币政策制定者开始提醒市场,准备迎接持续多年的大规模债券购买计划的结束;日本央行也表态,将部分长期国债的购买规模分别削减100亿日元;美国经济学家预期美联储将在3月上调短期利率,并在6月再次加息。央行的合唱让投资者更加清晰地感受到,2018年将成为实行超宽松货币政策的后危机时代的拐点,而这种货币环境不利于大宗商品的突破。
因此,虽然大宗商品已录得良好开端,但距离“超级牛市”仍有距离。道富环球投资管理全球首席投资总监里克·拉凯尔说:“在工业金属方面的情况很复杂,一些品种的价格正在修正中,市场中再平衡的过程仍将持续下去。原油的价格在未来12个月中短暂略微突破60美元是可能发生的。但市场悲观情绪依然存在。”
(关键字:原油 黄金 铜铝 棉花 大宗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