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应该走什么样的大宗商品交易发展之路?这个命题的确很大,即便如此,笔者还是想谈谈自己的观点,仅供参考!
笔者认为,中国大宗商品交易应该何去何从取决于几方面:
第一,基础条件,以及我们对基础条件的认识程度“基础条件决定商品交易”是一条非常重要的商品交易规律,但一直以来它并不被我们所重视。之所以不重视它,一是因为我们对它不够了解;二是因为我们在高端商品交易模式上几乎是照抄美国模式所致。
基础条件决定商品交易,是指任何形式的商品交易都要受到来自该商品的市场化、商品和服务条件的约束。这些因素包括交易商品标准化程度、交易商品质量认定权威性、行业市场化以及信息、资金、技术、仓储物流服务等等。
基础条件对大宗商品交易影响的直接体现是:即期交易是远期交易的基础,远期交易是期货交易的基础。当没有这个基础作保证时,任何形式的大宗商品交易就失去了它的意义。比如:期货市场是实体经济对冲风险的场所,但如果在缺乏远期交易这个基础的时候,说明实体经济生产的产品是即期生产和即期销售的,其意味着他们鲜有套期保值需求。一个期货市场如果鲜有套期保值交易,这个市场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
第二,大宗商品市场体系应该如何建立
从世界角度看,各国的大宗商品市场体系多有不同,其中:美国最简单,基本是单级或两级市场;英国次之,他们许多商品反而实行的是多级市场;中国最复杂,且无序,看似多层次,其实不然。
美国的简单在于其基础条件的成熟。在当今的美国,大宗商品定价基本是由期货市场来完成的,所以现货市场存在的前提条件就没有了。众所周知,商品交易的核心是议价,一旦现货市场没有了此功能它存在的价值也就消失了。美国大宗商品现货市场基本转型为为期货市场服务的场所。
与美国相比,英国的条件逊之,其与他们的基础条件息息相关。由于基础条件不同,英国采取了切合自身条件的方式来建立大宗商品市场体系。比如金属类品种,他们将服务延伸到了世界各地,基本搭建起了多层次的商品市场体系。
中国的大宗商品市场体系非常特殊。一是,高端的期货市场基本照搬美国模式;二是,中间层次市场体系庞杂,有B2B、电子现货、电子中远期等等市场;三是,传统现货市场逐渐受到挤压,目前存活下来的并不多。
中国的特殊还特殊在,客观市场的存在与主观的政策不配套(此处指的是中间层次市场)。一直以来,中间层次市场(B2B除外)都成为不规范市场的代表,所以他们有逐渐被边缘化的趋向。
中国的大宗商品市场体系应该如何确立呢?
首先,应该以期货市场为中心。中国国家赋予期货市场的职能是:成为大宗商品定价中心、实体经济对冲风险的中心。这两大中心即是期货市场基本职能的价值体现。
其次,中间层次市场应首先是专业性的市场,他们的责任是真正成为现货与期货的桥梁。
为了能够成为期货与现货的桥梁,中间层次市场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自己的交易模式和交易制度。对掌握有资源条件的可以实行“标——非”模式;对于大批没有资源条件的可以实行“武汉光谷农产品(000061,股吧)模式”。
为此,资源型中间层次市场需在政策上有所突破,因为其在交易环节借用了交易效率最高的交易模式。
至于当中间层次市场使用了交易效率最高的交易模式之后,其是否会成为期货市场的竞争对手?关于这个问题笔者也想了很长时间,得出的结论是不会。这是因为中间层次市场在公信力和影响力方面永远无法超越期货市场。白糖品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期货市场——中间层次市场——现货市场是符合中国客观条件的大宗商品市场体系。
当然,体系建立是第一步,如何运作体系才是最关键的一步。中国应该改变之前各层次市场之间基本不联系的状况。
如果认为上述思维是唯一有效方法的话,那国家就应该在政策上进行大胆地突破。中国经济强势地位已越来越离不开大宗商品交易的支持。要想中国大宗商品交易有新的突破,要想牢牢掌握大宗商品定价权,我们必须首先解决实体经济参与交易的问题。而新的大宗商品市场体系,以及对各层次市场所赋予的新的职能就能保证中国理想的实现。
(关键字:大宗商品 期货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