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称经济出现更明显企稳迹象———
统计数字显示,截至2010年底,地方政府性债务为10.7万亿元。2010年至2012年底,36个地方政府债务上升了12.9%。中国总的地方债务规模占GDP的比重仍在安全范围内,所涉及的36个地方政府中,有12个地区2012年底债务余额比2010年减少了1417.42亿元;另外24个地区,虽然债务总额有所增大,但增量在减少,原来的存量有所下降。
本报讯 (记者 陈筱红)“中国经济出现积极变化和更明显的企稳迹象。”昨天,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在外交部外国记者新闻中心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下半年中国经济仍将延续“稳中有进”的态势,实现全年预期发展的目标。“中国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总体情况是平稳运行,稳中有进,从7月份经济指数看,国民经济运行有积极变化。”
盛来运表示,首先,企业生产信心增加,7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3%。其次,企业信心有所增强,7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9.7%。“中国政府针对下行压力较大,已针对性地出台了一些政策措施,如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信息消费等,此外还进一步减免小微企业税负,加快人民币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改变企业外部经营环境等。”
对于国际舆论关注的中国地方政府债务扩大现象,盛来运表示,这是很多人对中国经济后期走势不是很看好的重要原因,担心中国地方债务风险会失控。“中国地方政府债务虽然存在,但目前是可控的。”统计数字显示,截至2010年底,地方政府性债务为10.7万亿元。2010年至2012年底,36个地方政府债务上升了12.9%。中国总的地方债务规模占GDP的比重仍在安全范围内,所涉及的36个地方政府中,有12个地区2012年底债务余额比2010年减少了1417.42亿元;另外24个地区,虽然债务总额有所增大,但增量在减少,原来的存量有所下降。
盛来运表示,地方债务风险的扩大会影响中国经济的稳定运行,很多危机包括欧债问题、美国金融危机,甚至之前的亚洲金融危机,都是债务失控导致,所以中国政府高度关注。
财经解读
中国政府不是为了消费而发债
本报讯(记者 陆纯)《人民日报》昨天发表文章称,地方债基本都已经转化成资产,不可能因此爆发危机。
“虽然中国地方债务规模还有待于进一步摸查。但可以预见的是,中国现在没有爆发债务危机的可能性。”《人民日报》文章称,近年来,多国爆发出地方债务危机或者主权债务危机,使得国际上对于债务问题格外敏感。但是,我们要清楚,中国的地方债和国外的政府债务的确有所区别。
“区别在于中国政府不是为了消费而发债。很多发生政府债务危机的国家,他们发债多数是为了支付公务员工资、养老金等开支,钱借来就花掉,不产生经济效益,属于消费型债务。”文章称,目前中国政府发债,一般都用于投资,属于建设型债务,比如修高铁、高速公路、水利设施,债务最终都转化成了资产。如果把中国这些负债和对应的资产联系起来看,那么有相当多的负债是还得起的。“建设型的债务和消费型的债务不可同日而语,由此可见,中国现在没有爆发债务危机的可能性。”
据介绍,当前地方债涉及几个大问题。第一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和市场的边界没有划清。第二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财权和事权的责任对应关系失衡。地方政府干的事多,收的钱少,这当中就存在巨大的缺口。第三是金融功能和财政功能没有分清。地方上,财政的事情和金融的事情,常常混杂在一起。
该文指出,“如果我们能划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承担各自责任的边界、财政功能和金融功能的边界,那么,很好地解决地方债问题是可以期待的。 ”
(关键字:统计局 经济企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