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增塑剂类厂家开工率仅为四五成,亏损严重,厂家库存偏高,普遍低价出货
2014年,对增塑剂产业来说,开局不利。无论是原料辛醇、苯酐,还是主流增塑剂DOP(邻苯二甲酸二辛酯)和终端制品PVC(聚氯乙烯)都不景气。
DOP工厂整体开工水平下降,导致辛醇、苯酐等原料产品销售持续受阻,厂家库存居高不下。
目前,DOP厂家开工率仅为四五成,亏损严重。厂家库存普遍偏高,低价出货。进入4月,虽然市场松动,但产能过剩和终端需求有限仍是制约市场最大障碍,DOP市场上行阻力仍在。
开工率仅四五成
4月4日,华东地区DOP报价为10400~10500元/吨,华中地区报价为10500~10600元/吨,华南地区报价为10300~10400元/吨。虽然价格比4月1日上涨了100~200元/吨,但是市场交投气氛平平。而且,原料苯酐的报价也上升了100元/吨,作为下游,DOP只是实现了成本传递,难见利润空间。
DOP是增塑剂的主流品种,在我国增塑剂市场占有率超过60%。增塑剂是一种聚合物添加剂,能够增加塑性,改善聚合物的加工性能。增塑剂的主要应用领域是PVC加工,如铺地材料、贴墙材料、家具、电缆、包装材料、型材、软管和人造革等领域。
我国增塑剂行业起步于上世纪50年代,发展较快,目前生产厂商60多家,总产能400万吨/年,相当于2000年的10倍,产能世界第一,单套装置产能已达到20万吨/年。但盲目的发展造成产能严重过剩,年产量仅200万吨,大部分企业亏损经营,甚至有的企业每年产量仅为产能的1/3。
近年来,人工费、能耗、物耗大幅上涨,而DOP产品价格一路下滑,从2008年的1.5万元/吨下降至目前的1万元/吨。
即便如此,产能扩张的脚步还在盲目向前。据悉,我国台湾联成还准备在四川南充、辽宁盘锦再合资新建增塑剂厂家,安庆盛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将上马25万/年吨DOP项目。还有业内人士透露,安徽黄山、江苏如皋、山东东营将有DOP新项目上马。
混乱的市场也给DOP生产厂家雪上加霜。长期以来,原料辛醇供应紧张,有时甚至导致DOP成本价格倒挂。一些不法商家以次充好,以价格相对低廉的氯化石蜡、芳烃油混入DOP销售,也影响了DOP的销量。
下游需求收紧
1月14日,浙江温岭大东鞋业的一场惨烈大火夺走了16条生命,由此引发地方人称为“严打”的行动。政府实施整治,淘汰落后产业,倒逼企业转型升级,4000多家小微鞋企被强制关闭。被授予“中国鞋类出口基地”之称的温岭“减肥”,减少了对DOP的需求。
事实上,薄膜、鞋业、电缆料、玩具等行业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出现衰退。2008年春节前后,东莞和深圳倒闭了上千家鞋厂。随后,我国鞋类制品频繁遭遇国外绿色壁垒,对DOP的需求影响较大。2012年,因国外贸易保护及成本增加等因素,广东东莞出口鞋3.2亿双,比2011年下降17.4%。
其他应用领域也不乐观。2013年7月20日,被认为是“国际上要求最为严格的玩具安全技术法规”欧盟新玩具安全指令实施。指令要求,在欧盟市场销售的玩具或儿童用品中邻苯二甲酸酯(包括DOP、DBP、BBP)浓度不得超过0.1%。此举抬高了市场准入门槛,小玩具公司纷纷倒闭,也影响了DOP的需求。
PVC领域,2013年我国PVC产能突破1500万吨/年,产能过剩,市场行情低迷。随着PVC新建装置的陆续投产,市场供给将进一步过剩。一些PVC厂家为降低成本,减少增塑剂加量,多加填料,也减少了增塑剂需求。
加大创新力度
DOP市场也不尽是利空。“一方面,2013年我国辛醇产量达230万吨,不断还有新装置建设,原料辛醇紧张局面扭转;另一方面,2014年国内PVC将新增产能267万吨,形成对DOP需求的支撑。”中国塑料协会塑料助剂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龚浏澄介绍,“随着世界经济的缓慢复苏,增塑剂下游市场也会好转,为增塑剂生产带去利好。”
龚浏澄强调,国家和行业协会应有长远规划和宏观调控,从原料、需求、生产等方面指导调整产业结构,地方政府不能只着眼于GDP增长,只考虑短期利益,要有效遏制大宗增塑剂品种盲目扩建。
行业要重视科技创新,增加投入。科研单位应建立生物实验室,指导新品开发。
2010年,中国石化和巴斯夫在南京合资建成一套8万吨的2-丙基庚醇装置。2014年1月,中国石化与巴斯夫合资的国内首套异壬醇装置在茂名开工建设,计划于2015年投产。今后,要推动性能更佳的DIDP(邻苯二甲酸二异壬酯)、DPHP[邻苯二甲酸二(2-丙基庚基)酯]增塑剂的开发和工业应用,逐步替代DOP。
(关键字:增塑剂 D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