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电企业走出去,收购或并购国外家电企业,可谓正当时。
7日,青岛海尔发布公告称,交易双方青岛海尔和通用电气已就青岛海尔整合通用电气家电公司(下称“GE家电”)的交易签署所需的交易交割文件。本次交易的全部价款已由公司向GE及相关主体支付完毕,总额约为55.8亿美元。
至此,GE家电正式加入跨国企业青岛海尔,成为后者共创共赢生态圈的一员。
经济导报记者注意到,青岛海尔之前已成功整合新西兰斐雪派克、日本三洋白电,其在国际化市场拓展中积累的与海外品牌合作的成功经验,将为此次和GE的合作提供模式借鉴。
打开美国市场
根据双方签署的合作谅解备忘录,双方承诺将在全球范围内合作,共同在智能制造、医疗和工业互联网等领域提升双方企业的竞争力。据悉,GE家电总部仍保留在美国肯塔基州路易斯维尔。公司将在现有高级管理团队的引领下开展日常工作,独立运营。
“投资并壮大美国业务是海尔策略的核心组成部分,此次收购将助力海尔加速实现扩张目标。”青岛海尔董事长梁海山如此表示。
北京印刷学院经管学院院长助理刘寿先对导报记者分析,海尔和GE的合作并非简单的企业跨国并购行为,而是海尔转型为互联网企业、打造与用户融合共创的平台实践中,牵手国际资源进行的战略性合作。此外,在欧美、日本等市场,国内自主品牌长期处于中档、大众品牌形象,难以跻身主流高端品牌市场,而通过收购来开拓高端市场,无疑是企业国际化进程中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早在2014年9月,通用方面曾拟以33亿美元的高价将家电业务销售给伊莱克斯。当时,通用电气和伊莱克斯共同宣布,该交易获得双方董事会的批准,并预计到2015年完成各种交易手续。结果就在2015年最后一个月,因为美国司法部反对,这项收购协议告吹,使得通用电气不得不重启销售家电业务的计划。
据了解,GE家电业务在美国有百年历史,备受美国当地用户的认可。在美国家电市场,GE家电仅次于伊莱克斯和惠而浦,排名第三。资深家电观察人士刘步尘认为,GE家电业务成为海尔家庭一员,不仅意味着其独立发展的空间,更意味着尽享海尔全球资源,有利于GE家电业务在全球进一步拓展。而本次交易对于海尔来说,将获得GE家电的销售渠道和专利的使用,将使其在一定程度上打开美国市场。在专利上,GE家电已获得上千项专利,在美国、中国、韩国和印度拥有4个研发中心。
在刘寿先看来,如何迅速融合,将是摆在海尔与GE家电面前的新课题。
“走出去”并购是大势所趋
GE家电已经是海尔拿到的第三个国际化家电品牌。
2012年9月,青岛海尔宣布以超过7亿美元的价格,全盘收购新西兰家电品牌斐雪派克。而在2011年10月,海尔以100亿日元的价格,收购了松下旗下三洋电机的白色家电业务,包括三洋洗衣机品牌AQUA及相关品牌。
事实上,海外并购已经成为中国家电企业的风行做法。最新的一桩并购案是今年5月,另一家白电巨头美的集团对德国机器人公司库卡提出以每股115欧元的价格,欲将持有股份增至30%以上,以成为第一大股东。今年3月,美的还通过收购东芝所持白电业务80.1%股权,获得了东芝品牌40年全球授权,超过5000项家电相关专利,以及东芝家电在日本、中国、东南亚的市场、渠道和制造基地。
通过不断的国际并购,中国家电企业为自己的海外市场拓展,快速获得了本土化的供应链、销售渠道以及国际化接受度更高的高端家电品牌。
“海尔在国际化领域的不断求索,使其早已从‘国际化战略阶段’迈入到‘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国际化’是以企业自身的资源去创造国际品牌,而‘全球化’是将全球的资源为我所用,创造本土化主流品牌,是质的不同。”刘寿先认为,传统意义的并购行为发生之后,被收购方的品牌会被逐步淡化,收购方的自主品牌会逐渐成为主导者。但是,在海尔的理念之下,收购方与被收购方的品牌价值均会得到明显提升。比如,此前海尔与斐雪派克合作后,不但斐雪派克的品牌在后来的协同发展过程中增值了,而且还为更多的员工创造了就业机会,如研发团队人数就增长了38%。海尔与三洋的合作亦是如此。
值得关注的是,在各类财政补贴政策退出之后,中国家电市场容量增长乏力,企业“走出去”的动力无比强烈。在严峻的大环境中,海尔通过整合GE家电业务打破市场发展瓶颈并开辟海外新天地,同时突破国际贸易壁垒,此举值得中国家电行业借鉴与效仿,为中国家电产业转型升级塑造了标杆。
(关键字:GE家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