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煤炭,在中国被称形象的成为“工业血液”。当前,随着经济下行的压力持续增加,煤炭行业遭遇“严冬”,究其原因,主要是经济下行,对煤炭的需求降低、煤电所占比重下降、进口煤比重增加、产业结构调整等诸多因素导致的。其实,中国经济告别高增长并不是一件坏事。从单纯追求两位数速度增长,转向中速增长,更注重发展质量。从这个角度分析,当前的形势不一定是坏事,有可能是煤炭行业走向健康发展的一个机遇,所以要客观看待当前煤炭价格的下行。
当前,作为国内煤炭贸易定价的基准风向标,秦皇岛煤炭网9月12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环渤海动力煤平均价格为630元每吨,同比下降24.00%,为何电力行业宁愿使用进口煤也不使用国产煤炭?如何看待煤电一体化?煤炭行业的发展趋势将如何变化?针对这些问题,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办公厅处长、研究员袁东明。
经济下行大环境下的中国煤炭业
经济下行、煤电所占比重下降、进口煤比重上升是我国煤炭业的现实困境,市场经济调节注定要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主要作用。
中国经济时报:作为国内煤炭贸易定价的基准风向标,秦皇岛煤炭网9月12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环渤海动力煤平均价格为630元每吨,同比下降24.00%,您认为哪些因素造成了当前煤炭行业的“严冬”?
袁东明:今年1-4月份,煤炭供求基本平衡,且供给略显宽松,煤炭价格则一直处于高位。4月份以后,煤炭需求持续回落,尤其是动力煤需求下降幅度很大,而煤炭的产出却还在惯性增长,导致6月份开始煤价陡降。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是经济下行的大环境。上半年我国经济增速明显放缓,工业增加值增速从4月份开始已降低到10%以下,各方面的需求都在下降,电力行业作为先导性行业,所受到的冲击尤为严重,全社会用电量增速同比回落6.7个百分点。
二是水电超发,火电负增长。数据显示,4月份以来,全国火电发电量已连续5个月负增长,其中4月份下降0.4%、5月份下降1.5%、6月份下降4.2%、7月份下降4.5%、8月份下降6.3%。相较于火电的下降,1-7月份我国水电发电量则增加了15.6%。
三是进口煤所占的比重在上升。2009年以来,我国开始成为煤炭净进口国,进口煤比重在逐年上升,尤其是今年上半年,进口煤出现了井喷式增长。
相较于动力煤,冶金用炼焦煤价格其实从去年就已经开始下跌了,并经历了3次降价潮,只不过焦煤在整个煤炭行业中所占比重相对较小,对整个行业冲击不是很大。但其对炼焦煤企业的冲击还是很大的,焦煤的价格每吨已经下降了200元甚至300元,而动力煤则只下降了100多元。
中国经济时报:当前,许多发电企业大量使用进口煤而不是国内煤,我国进口煤当前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情况?进口煤受青睐的原因何在?
袁东明:我国开始由煤炭净出口国转变为净进口国确切说是从2009年开始的,09年发电企业和煤炭企业因为重点合同煤的价格问题闹得不可开交,煤炭企业想涨价,电力企业想降价,在达不成一致的情况下,电力企业把目光转向了国外。数据显示,2011年煤炭净进口1.68亿吨,同比增长15.2%,而今年1-7月份就达到了1.58亿吨,同比增长64.6%。当然,7月份以来,由于国内煤炭价格的大幅下滑,进口煤的增速已收窄,环比已有较大下降。
电力企业之所以把目光转向了国外,主要原因还是价格便宜。之所以价格便宜主要得益于国际煤炭市场供大于求的格局:
一是08年以来,受金融危机以及欧洲债务危机的影响,国际上对煤炭的需求在降低,但供应却在增加,这些多余的煤炭必然要找出路。
二是主要产煤大国美国对页岩气的大力开发和应用,大大降低了美国国内对煤炭的需求量,这就导致美国差不多有2亿吨的煤炭产能过剩,出口量在大幅增长。
除价格因素外,运输便利也是进口煤受青睐的一个重要原因。受限于国内的铁路、港口运输,电力企业尤其是东南沿海的电力企业将目光投向海外也是理所当然的。
中国经济时报:有一种观点认为,当前煤炭行业是产能超前,而不是过剩,对这一观点您如何看?
袁东明:我也不赞成产能过剩这个说法,煤炭是一个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行业,去年还供应紧张,今年一下子就过剩了?当前主要是需求萎缩,市场需要对其进行调节,而市场调节是一个过程。
所以我认为当前只能说是供给宽裕,不能说是过剩,市场经济本身就应该是一个相对宽裕的经济。
结构调整,煤炭业健康发展的一个机遇
要理性看待当前煤炭行业的下行,要在这一基础上继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甩掉企业不应有的各项职能,使其能够健康、平稳发展。
中国经济时报:近几年,建立煤电一体化的呼声很高,您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袁东明:煤电一体化最早是煤电联营,它的提出及实现,是有其背景的。最早开展煤电一体化的是神华集团,当时煤炭行情不好,得自己消化。后来煤炭价格上涨,煤电矛盾突出,就成了一种模式,引起很多效仿。其实这只是一个个案,其精髓并不在于煤电一体,而在于点(煤矿)线(铁路、港口)面(发电企业)结合,使综合优势发挥出来。五大发电集团根本做不到这些,它们进入煤炭领域的主要目的还是想攫取煤炭利益。
煤炭和电力是两个不同的行业,技术要求本身就不一样。煤电一体化的初衷是想解决市场煤与计划电之间的矛盾,但这不是根本性的办法,最终还是应该推动煤炭和电力行业各自进行市场化改革来解决问题。
中国经济时报:近些年来,我们一直在强调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产业升级,从这方面讲当前煤炭需求降低是否有其必然性呢?
袁东明:除去经济放缓等因素外,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角度看,当前煤炭需求降低在一定程度上说有其必然性。
我们要看到,结构调整对煤炭行业的影响在短期并不显著,它会是一个长期的影响,而不是一蹴而就的。同时我们更要看到,产业升级、结构调整对不同地区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对东南沿海地区的影响会大一些,而中西部地区由于尚处于工业化中期,甚至初期,影响则要小得多。
中国经济时报:从调整产业结构来看,您认为未来几年,如果经济好转,煤炭回到以前紧张的情况有没有可能?
袁东明:我个人认为,完全回到以前供需关系紧张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小的,做出这样的判断,主要基于以下四点:
一是我国经济已经开始逐步从两位数的高速增长阶段步入到中速增长阶段,政策取向也开始从追求经济增长的速度转向质量、效率,更加注重经济的创新力。
二是从供给上看,在“十二五”末之前,我们还将会有10多亿吨产能会释放出来。
三是运输瓶颈会得到根本性解决,我们许多煤炭运输大通道都已经在建,“十二五”期间都将陆续投入使用,这将极大地增加我们的运力。
四是国内煤炭市场将越来越全球化,而全球煤炭产能正在快速增长,运力也在增强。
所以,未来宽松的市场格局将会长期持续下去,当然短期、区域性、季节性的短缺还是可能会存在的。
从调整产业结构来看,煤炭行业已经走过了10年的黄金增长期,事实证明,过于快速的增长对整个煤炭行业的健康发展是不利的。我去下面调研所获得的信息表明,当一个煤炭企业尤其是地方国有大型煤炭企业在获得巨额利润后,企业的独立自主性往往会降低,地方政府会让其承担很多本不该由企业承担的职能,如地方政府会让它收购濒于破产的地方企业、会让它担当起拉动地方经济的重任、会额外增加一些税费,企业因此负重前行。在煤炭价格保持高位时,这些问题都被掩盖起来了,而一旦煤炭行业需求下降、利润下跌,对企业的冲击将是致命的。从这个角度看,我认为当前的形势不一定是坏事,有可能是煤炭行业走向健康发展的一个机遇,关键是如何抓住机遇推进改革。
(关键字:煤炭 煤炭价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