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夏季的煤电紧缺、冬季取暖各大热电企业四处求煤的场景恍如还在眼前,然而今年,电厂满仓、港口满存、煤矿满场,货款回收迟缓、部分煤炭企业工资发放困难……种种行业性低迷迹象纷纷显现,煤不缺了,而且似乎过剩了。
此外,不少煤炭企业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转型的关键时期,不断需要大量资金注入进行新设备启动、新项目建设和新技术开发,新的生产力尚未形成,短期内资金收益难以收回,而银行融资难、税费负担重的问题愈加明显,压得“煤老大”的日子开始不那么好过了。
如果说2008年年底的金融危机是一场“急风暴雨”的话,今天煤炭行业极有可能遭遇的是一场“连绵的阴雨”。拼产量、拼价格、抢市场、争饭吃已成为各煤企的现状,乃至将来,煤炭坚挺十年之久的不破金身似乎岌岌可危。
一个行业的改变或将开始?是持续下滑还是触底反弹?对于下半年煤炭市场的走势,业界众说纷纭。
自去年第四季度以来,受多重因素影响,煤炭市场需求逐渐下滑,今年以来下滑速度明显加快,市场煤炭价格随之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以秦皇岛港5500大卡动力煤平仓价为例,由去年8月份高点时的860元/吨,降至今年7月底的620元/吨,下降了240元/吨,降幅达到了27.9%。秦皇岛港煤炭库存也由正常的650多万吨增加到6月中旬的940万吨,接近港存煤的上限。
煤炭行业是不是进入了所谓的寒潮期?造成煤炭产量迅速过剩的原因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三届理事会副会长、原国务院国资委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路耀华。
记者:2011年的这个时候,煤炭过的还是被众人争抢的日子,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身价却来了个180度大转弯,不仅开始跌了,速度还很快。以前的卖方市场逐渐成为买方市场了,煤炭真的进入了发展的“寒潮期”吗?
路耀华:这并不意味着煤炭行业进入了所谓的“寒潮期”。主要原因:
1.煤炭市场价格下降、库存增加是市场供需关系决定的。今年以来,受我国出口增速下降、投资增速放缓、内需拉动不足的影响,加之,今年我国普遍来水情况较好,水电出力大幅增加,火电发电量增速出现了较大幅度回落;钢铁、水泥等主要耗煤行业产量增幅下降。据测算,今年上半年,全国煤炭消费19.7亿吨,同比增长2.8%,增速同比回落6.6个百分点。其中,电力行业耗煤9.9亿吨,同比增长2.7%,增幅回落9.4个百分点;钢铁行业耗煤3亿吨,同比增长2%,增幅回落2.4个百分点;建材行业耗煤约2.5亿吨,同比增长4.2%,增幅回落5.3个百分点;导致煤炭需求增幅回落明显,煤炭市场供大于求的趋势明显,引起价格下降、库存增加。应该说,市场价格回落、库存增加,正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充分体现,只不过这一轮市场波动的幅度更加明显、波动幅度更大一些。
2.今年煤炭市场变化是在全国煤炭供应量、消费量总体增加的基础上出现的。今年上半年,全国累计煤炭产量19.1亿吨,同比增长5.6%;净进口13408万吨,同比增长77.5%;煤炭市场供大于求7000多万吨。煤炭市场供大于求的情况下,出现价格下滑、库存增加符合市场经济规律。
3.经过多年的改革发展,煤炭行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发展基础。一方面,煤炭企业实力增强,对短期市场变化有一定的承受能力;另一方面,煤炭企业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推向市场,经过多年的市场经济洗礼,市场理性增强,应对市场的能力提高。
4.今年以来,我国宏观经济虽然出现增速放缓的趋势,但在中央“稳中求进”的总方针指导下,保持8%左右的经济增长速度,在世界范围内,仍然是较高的增速。考虑今后几年我国经济增速持续稳定在8%左右,同时考虑我国节能减排、控制能源消费总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下降,但煤炭需求总量还将保持适度增加。根据“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全国煤炭消费量在40亿吨左右,比2010年增加8亿吨左右,煤炭行业仍然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特别应该注意的是,自今年7月下旬以来,秦皇岛港煤炭价格已出现趋稳态势,港存煤下降。截至8月15日,秦皇岛港5500大卡动力平仓价为620元/吨,实现了近20多天的趋稳态势;港存煤量也由940万吨下降到700万吨,减少了200多万吨。
记者:2008年经济不好,煤炭价格大幅下降,当时就有人认为这是煤炭市场的拐点。从大的经济形势和具体的环境来看,您认为此次煤炭价格的大跌和2008年的情况相比有什么不同?
路耀华:从总体上讲,2008年下半年出现的煤炭市场价格大幅下降与今年以来的价格下降没有本质区别,都是由于市场供需关系决定的。不同的是,2008年下半年,受全球性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经济出现下行趋势后,国家出台了4万亿元的刺激计划,经济快速企稳回升,煤炭市场随之出现了短期的波动。
而本轮的煤炭市场变化是国家主动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多年来两位数以上的快速增长转为“稳增长”的情况下出现的,因此,波动周期相对要长一些,波动的幅度也相对大一些。
记者:有专家认为,随着国家经济增速放缓,煤炭需求放缓影响,以及煤炭生产规模的扩大和能力的提高,我国煤炭供需格局正发生重大变化,煤炭市场在未来供大于求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煤炭行业或将进入过剩时期。对此,您怎么看?造成煤炭产量迅速过剩的原因是什么?
路耀华:煤炭市场过剩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正如前面所讲,即使按经济增速8%左右考虑,到2015年,全国煤炭消费量还将达到40亿吨左右。与2010年相比,还有8亿吨的增量。
煤炭是我国的主体能源,在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长期占2/3以上。2011年,全国煤炭消费总量超过了35亿吨,占世界煤炭消费总量的50%左右。煤炭市场供需关系受宏观经济周期性变化、下游行业发展形势等影响,出现周期性或短期的供需宽松、偏紧都属于正常现象。并且,在我国如此巨大的煤炭消费规模情况下,时段性、区域性、品种性的市场过剩与长期的总量不足问题将同时存在。
造成本轮煤炭市场供需宽松态势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宏观经济下行影响;二是近年来全国煤炭需求持续旺盛,拉动全国社会煤矿建设投资大幅增加,形成了较大的煤炭产能。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949年~2010年,全国煤炭采选业固定资产投资共完成1.72万亿元;其中,“十五”期间完成2253亿元,“十一五”完成1.25亿元。2006年~2011年,全社会煤炭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完成1.74万亿元。三是煤炭进口量大幅增加。自2009年我国成为煤炭净进口国以来,进口量逐年大幅增加。2011年,我国煤炭净进口达到了1.68亿吨;今年上半年,煤炭净进口1.34亿吨。
记者:十年前煤价200多元的时候,这个行业就是众人争相进入的地方。十年后,在800多元的线上,煤价回跌到700元左右。在您看来,以市场供需关系的变化来判断这个行业是否进入“寒潮期”是否科学?
路耀华: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决定了,在今后较长时期内,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很难改变。不能仅仅通过市场供需关系的变化来判断这个行业是否进入寒潮期。
煤炭价格的变化主要受两方面因素影响,一是市场供需关系;二是生产成本的刚性推动。10年前,我国煤炭成本属于不完全成本,资源、环境、煤矿安全等成本没有充分体现。近年来,国家加大了资源管理,推行煤炭资源有偿使用制度,资源成本大幅增加;国家建立矿区环境恢复与治理机制,煤炭环境成本大幅增加;国家加大煤矿安全整治,提高煤矿安全保障程度,煤矿企业安全成本大幅增加;在煤炭企业效益逐渐回升的过程中,企业高度关注矿区民生,矿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增加,煤矿职工收入增长。因此,近年来,煤炭价格上涨既有随着市场供需关系变化理性回归的因素,也有成本推动的刚性增长的因素。
对于一个产业的发展前景重要的是看成长性和先进性。煤炭产业对于中国来讲,仍然具有较强的成长性,既有较大的市场发展空间,也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从先进性来讲,随着煤炭科技进步加快,煤炭深加工、转化技术不断突破,煤炭安全高效开采与清洁高效利用水平不断提升,煤炭产业发展的先进性也越来越明显。
因此,仅仅看煤炭市场价格的变化不能判断产业发展是否进入寒潮期。
记者:煤电价格联动虽已是老生常谈,但要促进两个行业和谐发展,就必须将此事提上日程。从长远看,解决的关键是放开电煤价格,实现市场煤与电煤的并轨。当前能源价格体制改革正面临历史性的机遇,您认为政府该如何完善煤电价格市场化?您在煤电价格联动方面还有哪些建议?
路耀华:推进能源价格体制改革与理顺煤电价格关系是本届政府改革的重点任务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完善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等重点工作。2011年和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更加明确了要“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建立健全能够灵活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的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加快理顺能源价格体系”、“逐步理顺煤电价格关系”等重点工作任务。
在当前经济进入平稳增长时期,抓住煤炭市场供需关系宽松的有利时机,积极推进价格上的煤电联动机制,理顺煤电价格关系,具有重要意义。要在充分征求煤电双方意见的基础上抓紧择机进行。
记者:有专家认为,中国煤炭物流环节的各项税费有增无减,面对国外进口煤炭,已经没有价格优势,在需求不足的大背景下,进口煤炭的成本优势便凸显出来。您如何看待进口煤将给国内煤炭市场带来的影响?
路耀华:扩大煤炭进口对于我国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对于节约我国的煤炭资源,对于加快我国煤炭市场与国际接轨,提高我国煤炭供应保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从近几年我国煤炭进口情况看,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煤炭消费地区,这些地区煤炭消费量大,远离煤炭主要生产区,适度增加进口量,是缓解我国煤炭资源分布不均衡、远距离运输困难的途径之一。但也要看到,近期大量的褐煤、高硫煤进口也将对我国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应加强进口煤质量管理,研究建立和规范进口煤标准,提高准入门槛。
(关键字:煤炭 煤炭行业 煤炭寒潮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