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经济的企稳,在一些区域指标中可以明显地体现出来。
根据21世纪宏观研究院测算,今年上半年经济过冷的省份有4个,分别是新疆、山西、黑龙江、辽宁,比一季度减少了2个(即海南、吉林);经济处于稳定状态的有9个,比一季度增加了4个,新增加的是广东、安徽、湖南、浙江。
从2015年一季度起,21区域发展指数对5类数据加权方式进行微调,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所占权重从20%上调到3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的权重从30%下调为20%;此外,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全社会商品零售额增速以及财政收入增速等指标所占权重不变,分别占10%、20%、20%。
通过上述数据加权得到21区域发展指数,以此作为反映经济景气状况的数字,分为5个形态:小于5%反映经济过冷;5%-10%反映趋冷;10%-15%反映稳定;15%-20%反映趋热;20%以上为过热。其中一季度经济过热的西藏,在今年上半年转为趋热。
西藏指数居首、辽宁最末
本次21世纪宏观研究院测算的各地公共预算收入,采取了1-5月可比的数字,但不影响排名。此外,西藏、黑龙江、辽宁今年上半年第三产业增速未获得,其中西藏第三产业增速使用一季度9.9%增速,不影响整体排名。
本次测算发现,西藏上半年区域指数为17.78%,处于偏热状态,但是相比一季度超过20%的过热状态有所好转。
经济体量最小的西藏亦是目前全国唯一一个经济偏热地区,并且多项指数均位居全国第一。如今年上半年西藏规模以上工业增速为15%,位居全国第一,比第二名重庆的11.1%多出了近4个百分点;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21.9%,全国第二,仅低于贵州的22.8%;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2.4%,也位居全国第一。
1-5月西藏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35.7%,也是全国第一,几乎是财政收入增速第二、第三名的北京、上海的2倍。
与西藏经济持续偏热相反,上半年21区域指数最低的是辽宁,预计为负数。辽宁今年上半年投资、规模以上工业、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都呈负增长,且前5个月辽宁一般预算收入增速和上半年地方财政收入增速都位居全国倒数第一。只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第三产业增速为正数。
与辽宁相似,黑龙江今年上半年21区域指数也预期为负数,这与其规模以上工业增速为-0.1%,地方财政收入上半年增速为-20.1%有关。黑龙江上半年投资增速为1.6%,低于一季度的5.2%的增幅;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为8.3%,比一季度的7.9%有所好转。
数据显示,上半年区域指数排名靠后的省份,往往一般预算收入都比较低。比如上半年新疆、山西、黑龙江、辽宁四地的区域指数过冷,一般预算收入都是负数。
西部、东北部分省份单项数据冷热不均
中部地区在今年上半年的区域发展中颇为抢眼。
区域指数前7名中,中部占了4席,分别为湖北、湖南、江西、安徽。而一季度各省区域指数排名中,只有湖北、湖南、江西在前8名中,不包括安徽。安徽经济一季度偏冷,上半年则转为稳定。
中部省份还有一个重要的特征是,这些地区分项增速不是最高,但是相对稳定。这表明该区域目前工业、服务业,投资、消费、出口协调拉动经济明显。
另一方面,很多省份的投资增速很高,但是实际转化的经济增速并不是很高。
以西藏为例,该省上半年投资增速为22%,全国第二,其规模以上工业增速、社会消费品增速、地方财政收入也都是全国第一,但是其上半年经济增速仅为9.1%,位列全国第四。
贵州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月只有4.3%,这与投资、工业、消费、第三产业两位数增长显得有些不协调。
事实上,很多西部、东北省份也存在类似的情况,即一些分项数字分化很大。比如吉林和新疆,工业、投资、消费、第三产业都相对稳定,但是一般预算收入是负数。
此外、云南、河北、宁夏、青海、四川、河南,也存在财政收入增速低的问题。这和北京、上海、浙江、广东等地区虽工业增速不高,但是服务业发展较快,财政收入都是两位数增长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
上半年北京、上海、浙江的规模以上工业增速分别只有2.6%、1.1%、5%,但是这三地服务业增速分别为7.9%、10.2%、11.4%,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分别为18.6%、18.3%、14.2%,就是典型的案例,表明这些地区服务业拉动经济明显。
今年上半年安徽、湖南、广东、浙江区域指数从偏冷转为稳定,主要原因也是二季度服务业发展比一季度提升,同时财政收入也在好转。
其中广东、安徽今年上半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分别为8.6%、10.1%,比一季度的7.6%、9.3%增速有所提升;浙江一季度第三产业增速为10.8%,上半年增速为11.4%。
21世纪宏观研究院认为,在中部实现工业和服务业、农业共同拉动经济时,西部部分地区和东北地区出现了工业短腿的情况。下一步东北以及大部分西部地区,应该加快实现工业转型升级和服务业双轮驱动,形成多驾马车协调拉动经济的局面。
(关键字:经济 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