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济仍在下行,与经济景气度关联密切的钢铁行业已经感受到“2012年的冬天特别冷”。
“目前钢厂的困境比2008年要严重得多。”南京钢铁集团董事长杨思明在接受《证券市场周刊》记者采访时尤为悲观,如果下游需求继续萎靡,“别说是小钢厂,中型钢厂也有可能倒闭。”
本刊记者近期从唐山市某业内人士处获悉,除被外界知晓的唐山保强钢铁之外,又有两家小型民营钢铁厂于近期相继破产。
国内钢材价格已经逼近2008年金融危机的低点,进口的铁矿石价格却依然不低,亏损已是不可避免,但国内钢铁业却陷入了越亏越生产的怪圈。大部分国企拒绝限产保市,倾向于死撑,寄望利用资金优势将民企淘汰出局。这最终可能引发企业坏账不断上升,破产风险积聚。
比2008年更惨
“如果说2008年的危机是来得快去得也快,现在则是温水煮青蛙。”杭州一家负责销售业务的钢厂人士对本刊记者表示。
从4月中下旬开始,国内钢材市场价格一泻千里,主要品种价格已跌破2010年低点,创下三年来新低,目前仍没有明确的止跌信号。作为钢铁期货市场风向标的宝钢集团已经连续3个月下调钢材出厂价。
数据显示,截至8月17日,螺纹钢、线材、热卷、冷轧、中板的价格分别为3625元、3669元、3608元、4563元和3568元/吨,螺纹、线材期货价格分别为3626元、3669元/吨。这意味着钢材价格已经达到历史次低,对比2009年前后历史上的最低钢价,每吨仅高出300元左右。
与此同时,占钢铁成本60%左右的原材料铁矿石和焦炭的价格,相比2008年仍较高。这导致目前大部分钢厂都在亏损。首钢一位不愿具名的内部人士告诉本刊记者,当前平均炼一吨钢亏损400元。
河北省冶金工业协会副会长宋继军对记者表示,以河北省为例,75%的企业是在微利状态,25%的企业在亏损。而杭州一家钢厂的内部人士则表示,浙江地区99%的钢厂都在亏损。“国内市场下游建筑、机械、家电和造船采购需求持续低迷,国际市场大家竞相压价,竞争激烈,而且订单明显下降。”
但有意思的是,钢企正在陷入越亏损越生产的怪圈。中钢协最新旬报数据显示,8月上旬,重点大中型企业粗钢日产量为162.05万吨,旬环比增长0.82%,全国粗钢日均产量估算值为196.99万吨,旬环比增长1.05%。为什么会越亏越生产呢?
8月初钢价有所企稳,少数企业临时恢复生产;还有钢厂虽然停掉大高炉,但为了降低成本,加大了小高炉利用系数,从而导致产量反而增加。
“钢铁企业固定资产投入巨大,如果退出,前期投入的巨额资金就意味着打水漂了,资产减值太大。而且通常认为钢铁业具有规模效应,规模越大抗风险能力越强,因此前几年很多企业应对风险的策略不仅不是转型,反而是扩大产能。”上述中型钢铁厂人士对记者表示,他所在的钢厂依然满负荷生产,“即使行业不景气也只能熬着。”
从某种程度上讲,固定资产投入就像钢企脖子上的绳索,企业希望通过规模效应来获取最大利润,此前不断投入扩大产能,但同时也会不断深陷其中。这也是为何从钢铁企业屡屡传出“宁要亏损也要保市场份额”的动员令,以及“不减产是死,减产更是死”等口号。
此外,更本质的原因在于,中国钢铁行业并不是一个纯粹市场配置资源的自由流通区,而是行政与市场共同参与配置资源的市场。其中公有制和非公有制企业在产能中基本各占一半份额。
“国有企业不怕亏损,反正都是国家的;而且钢厂与地方GDP等利益紧密结合,地方政府宁愿补贴,也不愿减产破产。”上述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拼成本转向拼资金
一方面越生产越亏损,一方面钢厂主观上缺乏减产动力,这让无论是钢厂还是贸易商,都陷入一种死撑的状态。
从随机采访的上海地区几家贸易商来看,目前钢贸行业的活跃度已经明显下降,市场交易规模较2011年同期下降五成左右。
而且另一方面钢贸圈的诚信危机在蔓延,不断有仓库爆出内外勾结重复质押丑闻,被银行联合起诉等,不少贸易商迫于资金压力已经转行。上海地区处于僵死状态的钢贸企业数量约有五成,无锡甚至达到七成左右。
由于2009年“四万亿”刺激导致钢贸融资性经营方式兴起,在融资资金主要去向地产和高利贷渠道受限后,风险敞口暴露,钢贸企业信用受损,银行逐步收紧信贷规模。虽然2012年以来信贷政策有所宽松,但银行对上海地区钢贸领域贷款规模下降了近30%,江浙地区同样如是。
受访的一位股份制银行人士信贷业务负责人告诉记者,公司明确禁止发放贷款的几个行业中就包括钢贸。
另外,钢贸行业的运转模式也正处在嬗变中。原有钢贸行业一般是协议户代理模式,即一级代理作为钢厂的协议户,签订年度经销合同,起到总包及托盘垫资。下线二三级经销商分包一级代理商总量,以此来进行运转。而如今由于下游需求萎缩,二三线代理商有大量减单、退出行为,传导到一级代理商协议量无法得到承销,只得放到自有现货渠道销售,同时一级商家将压力传导至钢厂,导致协议量减少或取消。
钢贸商经营模式的变化正在一步步向钢厂传导,最大的变化就是钢贸商的减少,导致钢厂的资金压力在加大。传统钢铁企业经营模式类似房地产的预售制度,往往先收取钢贸商保证金再开始进行采购生产,无需过多动用自身资金。而由于2012年部分经销商退出,缺乏先行支付资金保障,生产企业需要动用更多资金进行运转。
其次,由于下游需求不景气,钢厂协议户缩量,钢厂需要重建自有销售渠道。于是很多钢铁企业销售人员主动频繁上门增加优惠请求贸易商订货,另一方面生产企业开始建立自己的销售公司,对接下游用户,企业自身的销售费用也在增加。
同时,钢厂库存在大量积压。“我们去下面调研的时候,各地钢厂内部、码头均有大量未发资源。”一家行业研究机构研究员告诉记者。
大部分国企拒绝限产保市,倾向于死撑,寄望利用资金优势将民企淘汰出局。民营企业资金负债率动辄在80%以上,在银行压力下更不会轻易减产,因此未来行业减产自律性只会更差。
2012年钢铁行业和往年不同,以往生产企业遭遇亏损后一个半月左右供给端会迅速作出调整。而2012年的情况是5、6、7三个月已过,生产企业仍不见减产行为。
如果减产的规模上不去,下游建筑、机械、家电和造船采购需求持续低迷,钢价短期内止跌回升很难,钢厂破产风险将进一步扩散,或将引来破产潮。
坏账风险积聚
“相对于小型民营钢厂,大中型公司更有银行借贷优势,但如果行业长期处在亏损的态势之下,对于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来说,将带来大量的坏账风险。”杨思明对本刊表示。
此前媒体报道过的重庆钢铁是一个典型样本。2010年9月,重庆钢铁与汇丰银团以及国家开发银行签订授信贷款协议,共获得超过20亿元贷款,但随后重庆钢铁曝出的年报数据,便显示已经出现违约,值得庆幸的是重庆钢铁的困境得到了银行的谅解。
此外,为了缓解财务紧张压力,重庆钢铁2009年开始与金融租赁公司合作,出售生产设备,然后回租。2009年9月28日,重庆钢铁将在建工程中账面价值合计12.31亿元的机器设备转让给建信金融租赁公司,转让价款为14亿元,并与建信金融租赁公司签订对该机器设备的租赁协议。
在上述租赁协议中,重庆钢铁与建信金融租赁公司约定,承租人重庆钢铁违约的情形包括:承租人资产负债率超过70%;承租人作为一方与除建设银行以外的任何其他金融机构协议下发生的任何违约,且未付欠款累计额超过5000万元。
重庆钢铁年报数据显示,事实上,2010年年底,重庆钢铁的负债率已经达到约75%;截至2012年一季度,其负债率已经超过85%。这意味着重庆钢铁的融资租赁合同同样已经违约。除了负债率高企外,重庆钢铁一季度亏损1.8亿元,流动比率0.77,速动比率0.33,经营活动现金流只有5.7亿元。
中钢协副秘书长屈秀丽对记者表示,这两年重庆钢铁搬迁花费了较大资金,同时又赶上行业不景气,双重压力夹击导致公司财务状况脆弱。
重庆钢铁的困境在钢铁行业并非特殊情况。隶属于湖南国资委的华菱钢铁,2012年一季度负债率同样超过80%,流动比率为0.5,速动比率仅为0.3,2011年收到湖南省政府补贴约12亿元才勉强扭亏,此前2010年公司已经巨亏约26亿元。
未来如果行业得不到好转,会有更多钢厂陷入坏账泥潭。
(关键词:钢铁业 资金 减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