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杭州、成都等地区的钢材市场,部分钢贸商向沙钢、攀钢等钢企发布“公开信”,提出“追补”钢材销售结算差价要求,引起行业内外广泛关注。据悉,经过有关厂商坦诚沟通,共同努力,这一所谓“逼宫”现象开始逐步平息。但由此暴露出的一个问题,即如何在目前钢材市场的严峻形势下,维护厂商之间共进双赢合作关系,促进钢材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值得我们深刻反思。
改革开放30年来,特别是“十五”以来,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拉动中国钢铁工业进入高速增长期。在钢材市场供不应求的年代,无论钢材生产企业还是钢贸商都同步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但2011年以来,面对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复杂多变,铁矿石、能源价格居高不下等难题,钢铁行业进入微利时代,钢材价格持续低迷,这在将钢铁企业和钢贸商推向濒临亏损的困难局面的同时,也给双方的关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尤其是今年2月份,浙江等地钢材市场的螺纹钢市场销售价格与钢企的计划定价出现“倒挂”,致使钢厂与钢贸商的关系骤然紧张。
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方面是前期积累的过剩产能导致钢材市场供需失衡,为市场急剧变化后钢材生产成本与销售价格“倒挂”埋下伏笔;另一方面也与部分商家对市场预期判断不够精准,特别是销售节奏把握不当有关系。据业内权威人士分析,去年底以来,城镇化等政策面的利好信息大大提振了钢铁行业的信心,各地钢铁产能进一步释放。但由于投资释放较慢,春节后的两到三周,无论是制造业还是建筑业的钢材需求复苏程度都远不及预期,形成市场成交冷清、钢材社会库存大量积压的局面。一些钢贸商过于看好今年第一季度的钢材市场,“冬储”钢材惜售,希望等待春节后建筑钢材价格进一步上涨时出手,以至于对市场走势判断不够精准进而错过了钢材价格高位时销售平仓的最佳时机。但因此要求钢铁企业为钢材销售价格“倒挂”全部买单,似乎也违背合作双方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基本原则。
事实上,受进口铁矿石、焦煤等原料涨价的影响,今年2月份、3月份,钢铁企业也同样面临建筑钢材的销售价格与实际成本价“倒挂”的情况。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钢铁企业与钢贸商本是唇齿相依、休戚与共的利益共同体,也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市场一片萧条,许多钢企与钢贸商患难与共,抱团取暖,演绎了一幕幕风雨同舟的成功范例,也奠定了钢铁生产企业与钢贸商战略合作的关系。在目前步履维艰的市场环境下,钢铁企业与钢贸商更应该团结起来拧成一股绳,积极探讨合作共赢的模式。
一方面,钢铁行业必须坚定不移地控制钢铁产量,调整品种结构,加快转型升级的总体政策导向,不断降低钢材的社会库存,为稳定合理价格创造新的条件;另一方面,钢铁企业和钢贸商必须坚持诚信经营、共同发展的原则,做到同舟共济、相互理解,特别是要进一步科学分析和预判市场态势,优化钢材定价机制,构筑优势互补、共进双赢的利益共同体,进一步以市场法则来规范市场,维护好健康有序的钢材市场秩序,方能够共度难关,实现共同发展。这才是我们齐心协力应对挑战和考验的唯一选择。
(关键字:钢厂 钢贸商 双赢 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