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市场的“马太效应”正日趋凸显:截至2019年12月中旬,以中小型房企为主的破产企业数量已达488家,相较于2018年明显增加;“饿殍遍野”的另一面,则是大型房企进一步巩固规模优势,市场主导地位坚不可摧。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随着调控政策与融资政策的强化,“马太效应”是行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不管是对于大房企还是中小房企而言都“不是坏事”,行业“洗牌”之后,留下的是真正有实力的企业。
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的同时,中小房企必将面临严酷的淘汰阶段,“这本身就是行业向平稳化、高质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对行业来说,利大于弊”。
“马太效应”下,中小房企生存艰难
距离2019年结束已不足一周,房企“年终抢收”模式仍在继续。尽管年终“发榜”还需等待数日,但根据近期多家房企公布的11月业绩报告及多家研究机构的数据,在年末这场业绩竞赛中,龙头房企、规模房企依然保持了一贯的突出,行业“马太效应”明显。
相关数据显示,销售全口径排名前十的房企中,7家房企的销售业绩环比增加,其中万科、绿地、世茂的销售环比增速均超过20%;截至11月底,TOP100榜单门槛值为38.11亿,预计全年榜单的门槛值将达41亿,突破历年新高。
截至11月底,已有4家龙头房企的业绩突破5000亿元,其中融创挤掉万科首次进入前三之列。头部房企们进一步巩固规模优势的同时,中小房企阵营表现出明显的分化。
一方面,不少中小房企渴望规模上的提升、加速布局。例如,此前鲜少发声的杭州宋都地产今年拿地动作频繁,在中国指数研究院发布的《2019年1-11月全国房地产企业拿地排行榜》上位列第77名,引起市场关注。
但另一方面,亦有一些中小房企逐渐掉队,甚至徘徊于离场的边缘。近期,中小型房企被并购的消息接踵而至:世茂携四大AMC之一的东方资产整体收购闽系房企福晟地产的热议还未平息,阳光城与协信集团谈判股权收购一事又在业内沸沸扬扬。作为百强房企,两家企业都曾提出过千亿目标,福晟更是在过去几年间顶着拿地“飞虎队”的头衔凶猛拿地,但眼下这两家房企未来何去何从仍是未知数。
两家房企令人扼腕叹息的背后,是更为冰冷的数据:人民法院公告网公告显示,截至12月11日,今年全国共有488家房地产企业宣告破产清算,相比去年一年破产的458家已超过30家有余。此外,破产的大多为中小企业。
随着房地产去产能的深化、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等因素的增加,未来房地产行业的整体淘汰率仍将提升,预计淘汰房企的规模会呈现不断增长趋势。
优胜劣汰,洗牌不是一件坏事
“2019年的市场的确对中小房企不友好。”一位TOP30房企内部人士刘明(化名)向《华夏时报》记者感慨道,光是融资环境的收紧就让一批中小房企“受不了了”。张波更是直言,“不仅是2019年,中小房企的日子在往后的3-5年都不会太好过,对于中小房企来说最大的压力莫过于规模化乏力之下,融资难问题将长期存在”。
当然,企业自身的因素也不容忽视。刘明以福晟举例,他认为步子迈得太大、高位疯狂拿地是福晟此番陷入危机的主因。尽管近期发布研报辟谣“今年仅43家房企真正破产”,但中国指数研究院依然强调,企业自身管理制度落后、运营效率较低,市场火热的上行期阶段,销售业绩快速增长,掩盖了“自身内功”先天不足的缺陷,一旦市场进入平稳或下行期,企业的竞争力短板就会凸显出来,销售去化以及融资等问题将形成较大压力。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马太效应”是行业未来发展的趋势。这本身就是行业向平稳化、高质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对行业来说是利大于弊。而大浪淘沙之后,留下的不只是大型房企,还有以产品力见长,或有着独特资源优势的中小房企。对于身处行业“马太效应”之下的中小型房企,张波建议,首先要明确在“淘汰赛”阶段需要注意的是不能掉入规模化陷阱。
(关键字:房地产行业“马太效应”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