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一度门可罗雀的售楼处逐渐恢复了昔日人来人往的常态景象。随着我国复工复产的加快推进,经济逐步呈现复苏之势,楼市也在慢慢“苏醒”。
3月楼市回暖迹象明显
受疫情影响,我国楼市成交量一度出现“断崖式”下滑。据房地产行业研究平台贝壳研究院4月2日发布的2020年第一季度新房报告显示,今年一季度,全国66个大中城市新房成交规模萎缩明显,总体成交面积与成交套数分别为4247万平方米、37万套,分别同比下滑28.6%、30.7%。分城市看,一线城市成交套数同比下滑39.5%,成交面积同比下滑38.4%。二线城市成交套数同比下滑34.9%,成交面积同比下滑31.7%。三四线城市成交套数同比下滑17.1%,成交面积同比下滑15.6%。
但随着疫情防控形势逐渐好转,被积压的市场需求也在逐步得到释放。进入3月份,全国商品房成交整体都出现明显反弹。银河证券指出,3月份第1周至第4周的商品房成交量环比增幅分别为65.01%、24.31%、10.05%和23.41%,一、二线城市3月份成交量增速大幅回升。
进入3月份以来,北京楼市持续回暖,新房、二手房成交量出现大幅反弹。与2月份相比,3月份太原楼市的成交量也明显上升,其中,商品住宅成交环比上涨1.57倍,在低迷已久的楼市中这一数据十分亮眼。
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一线城市成交楼面价突破20000元每平方米,同比增长35.1%,环比增长46.1%。主要原因在于,北京成交了多宗不限价的优质住宅用地,带动整体一线城市楼面价回升。溢价率方面,全国各线城市环比2019年四季度均出现大幅回升,其中,二线城市今年一季度平均溢价率达到14.2%。
业内人士认为,楼市回暖迹象明显,二季度整体成交有望保持稳步增长。
“房住不炒”定位未变
今年一季度,受疫情影响,多地楼市低迷,为稳定楼市,各地政府在“房住不炒”总基调下“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纷纷推出稳楼市政策,包括分期缴纳土地价款、降低预售标准、发放购房契税补贴等具有针对性的举措。
据合纵联行统计,为应对疫情对楼市的冲击,近期已有多地出台措施保障房地产业稳定发展。
此外,为减轻房企负担,上海、西安、无锡、南昌、南京等城市出台土地新政,分期缴纳土地出让价款、允许变更出让价款缴纳期限、顺延土地评估和规划条件有效期、调整履约监管方式、容缺办理相关规划许可手续。
除土地新政外,深圳、郑州、武汉、长春还分别从解冻预售资金、帮助企业贷款、放松预售监管、降低预售标准等方面来帮助房企渡过难关。
4月10日,在上海市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发改委介绍了即将出台的《上海市扩大有效投资稳定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主要内容。政策对于土地投资给予了非常大的支持,体现了稳房企投资、稳楼市发展的导向。此类宽松政策对于今年上海土地及房屋市场的活跃有积极的作用。
3月23日,长春市发布文件明确,对已缴存商品房预售资金且依法依规诚信经营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如有新建或者续建项目,允许申请提取监管账户资金金额不超过50%的资金用于工程建设。武汉近期也推出了相应举措,包括提高预售监管资金使用效率、完善社保个税缴纳的购房认定标准等。
3月11日,深圳市出台政策,提出要推进各项业务线上办理,加快商品房网签进度,简化业务流程,提高商品房网签效率。
多地出台多项房地产利好政策,激发楼市活力。业内人士认为,未来将有更多城市出台稳定楼市的政策。
随着疫情基本稳定,一方面,各地开始有序复工复产,另一方面,央行加大融资支持,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实施定向降准,释放长期资金,稳定市场预期。住建部也发文推动工程项目复工复产,严禁盲目抢工期、赶进度等行为。结合各地稳楼市政策,可以看出,各级政府正全力稳定市场,维持行业的健康、平稳发展。
受疫情影响,全球多国开始新一轮货币宽松,以及新的经济刺激政策,在流动性充裕的情况下,房地产市场的走势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央行宽松货币政策和信贷政策是维持房地产市场高度繁荣的前提条件。业内专家表示,全球经济下行趋势明显,中国经济增长乏力,按逆经济周期的调控规律来分析,央行采取宽松货币政策以促进经济平稳增长趋势明显。央行释放货币,地方债同步释放,货币政策将直接影响中国楼市。
从全国来看,货币宽松有助于楼市健康发展,房地产行业仍须坚定“房住不炒”的方针,“房住不炒”定位也没有发生改变。央行和银保监会近期多次强调对“房住不炒”主基调的落实,以及住房金融政策长效管理机制的建立。这是未来银行业开展住房金融业务的大方向,只有紧跟国家调控方向,各家银行才能在助力稳定楼市的过程中推动相关业务健康发展。
(关键字:楼市渐回暖“房住不炒”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