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天,距其
京东方,缘何在近期受到资本市场的热捧?
原因在
产业故事起步,资本故事向来不会缺席。
纷至沓来的“粉丝”
两天之前,在第十四届武汉“光博会”上,其成为展会明星,有报道称,“大量的参观者涌入其展台,京东方不得不撤掉前台以更好接待。”
在资本市场,京东方是近一个月来最受关注的上市公司。从
仅在
当北京电子管厂在经历了领导班子更换、公司股份制改革、业务关停并转和大规模员工下岗,并在九十年代后期更名为“京东方”的时候,或许国内没有人能想到,在20年后这家企业总资产将超过2300亿元,成为中国面板行业的龙头企业。
而2003年韩国现代集团将液晶显示器业务以3.8亿美元出售给京东方的时候,另一家韩国企业三星集团或许也没能预料到,15年后的2017年10月,它在柔性AMOLED屏幕的垄断地位会被京东方打破。
京东方突然火了。
“后天(
该公募基金经理所指的,正是
“产业链上下游的很多企业当天都去了成都。”上述公募基金经理在返京后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
当然,拥趸京东方的“小伙伴”不只是资本市场的朋友们。
第6代柔性AMOLED生产线提前量产的当天,京东方向华为、小米、OPPO、vivo、惠普、华硕等十余家客户,交付了
一位国内某大型手机厂商负责人对此评价颇高,“京东方AMOLED的量产,对国产手机最大的意义是,降低了屏幕的成本。”
“这是一次行业性的转移机会,意味着液晶面板从日韩向中国转移产能,京东方在这块布局了多年,具备一定优势,因此受到机构关注,股价走势也很强。”
统计数据显示,三季度末重仓持有京东方A的基金多达202只,包括15只普通股票型基金、24只偏股混合型基金、72只灵活配置型基金、10只偏债混合型基金、11只债券型基金和59只指数型基金。
如果四季度内未减持,这些机构投资人都是“幸运儿”。
“产业端”厚积薄发
“毕竟是国内首家量产的AMOLED产线,大家都想到产线去实地看一下。我们展区也设置了相关的产品展示。”
京东方成都第6代柔性AMOLED生产线是中国首条全柔性AMOLED生产线,也是全球第二条已量产的第6代柔性AMOLED生产线。该生产线应用全球最先进的蒸镀工艺,可以实现显示屏幕的弯曲和折叠。
“目前,三星在手机OLED市场的占有率达到90%,是柔性OLED手机屏幕的唯一供应商。京东方成都产线的量产,意味着打破了韩国的垄断。”上述公募基金经理表示。
在陈旸暄看来,京东方的股价走高,“大家很大程度上是冲着AMOLED生产线打破韩国三星垄断的利好消息”,不过其强调,“目前AMOLED的良品率在30%左右,通过量产,可以找到问题并改进,不断提升良品率。只有良品率提高到50%以上,生产线才能扭亏,良品率达到80%以上,才能获得较好的盈利能力。”
尽管如此,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紧随三星,成为全球第二家实现量产柔性OLED显示屏对于我国企业在全球OLED行业的卡位中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由于之前三星是唯一的柔性OLED手机屏供应商,在产能有限的情况下,往往优先供应给三星和苹果等客户。国内企业在谈判上处于完全劣势,经常不能及时拿到屏幕,错过了销售的旺期。”北京地区一位券商分析师
据该券商分析师介绍,伴随着高端机型对于OLED屏幕的采用,柔性OLED屏幕会成为各高端机型创新的热点,渗透率会将一部提升。
除了生产线的预期,京东方的业绩也立下功劳:2017年前三季度,京东方获得营收694.08亿元,同比增长51.41%;净利润64.8亿元,同比增长4503.45%。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京东方业绩实现高增长主要是因为面板供需出现反转,导致下游面板价格出现反弹,同时公司产能利用率也得到提升。此外,公司加大研发投入,产品性能与良品率不断爬升。
WITSVIEW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上半年,京东方智能手机液晶显示屏、平板电脑显示屏、笔记本电脑显示屏市占率已经全球第一,公司显示板块有望维持大幅增长,行业集中度将随着规模效应继续提升。
“从供需关系上来看,供应端的三星、LG等韩国厂商不断关停产线。同时需求端因消费升级推动了大屏化趋势,加上显示面板在诸如汽车电子等下游应用场景增多,使得需求端出现增长。”
陈旸暄分析指出,“因为OLED在性能方面几乎全面优胜于LCD,所以三星等企业在十多年前就开始研发并推出该产品,并在近年良品率大幅突破后,将部分LCD生产线转成OLED,于今年获得苹果新品应用的大批量采购,占全球绝对垄断份额。LCD目前还处于惯性需求增长中,中国又是主要消费国,导致京东方受益,LCD面板提价,同时又有新建的生产线如福建福清的8.5代线陆续投产,且良品率提升较快,这些因素共同推动京东方业绩增长。”
他还表示,“随着国内多家企业OLED生产线量产、良品率的爬坡提升,在中小尺寸屏幕市场,OLED在2018年-2019年可能会大规模替代中小尺寸屏幕的LCD,导致LCD的景气程度下降。”
追赶者身影
在此之前,京东方是以巨额融资-烧钱-亏损的形象为资本市场所知。
2001年登陆深交所后,其在2004年、2006年、2008年、2009年和2010年,先后融资港元20亿、人民币18亿、22亿、120亿和90亿,加上2014年抛出460亿元的巨额定增计划,融资总额高达726亿元。
由此带来的结果是,京东方总股本不断增加,从1997年时的3.77亿股猛增至347.98亿股。
让人记忆犹新的,还有此前京东方投入巨多,但不尽如人意的业绩。
2008年至2012年,京东方扣非后净利润连续5年巨亏,直至2011年营收127亿元,实现扭亏净赚5.6亿。
一位浙江私募人士从五年前就关注了京东方,在他看来,“2014年以前,京东方的股价走势很差,但是最近股价走势节节高,说明公司的业务在向好。”
无论是LCD,还是OLED,都预示着一场“屏幕”的战争,关键词是“更迭”。
从20世纪80-90年代阴极射线显像管(CRT)逐步被液晶显示技术(LCD)替代,到2005-2006年LCD销售份额超过CRT,成为显示主流技术,到2009年三星搭载发光二极管技术(OLED)进军智能手机领域。
“LCD面板本身不会发光,需要有背光源,而OLED面板是自发光,无论是画质、对比度、还是色彩,或者是对动态图像的响应速度等,都优于LCD面板,而且更加轻薄,因此成为面板产业的一个发展趋势”,不过,梁振鹏强调,“OLED面板的技术难度还是非常高的”。
目前,韩国三星集团占据全球智能手机OLED屏幕99%的市场份额,国内巨头也开始布局卡位,不过,其更多扮演着追赶者的角色。
除了京东方,和辉光电、深天马A(000050.SZ)、国显光电、华星光电等也加紧布局OLED尤其是AMOLED细分领域。
公开资料显示,和辉光电计划2019年实现OLED面板线量产,其在上海建设的LTPS-AMOLED6代线,总投资超过270亿元,计划于2018年底实现点亮,2019年第二季度量产,产能设计也为每月3万片玻璃基板。
2012年以来在PMOLED领域保持全球出货量第一的国显光电,投资300亿元在河北固安建设的AMOLED6代线预计在2019年量产。
此外,华星光电在武汉投资350亿元建设的第6代LTPS-AMOLED面板生产线,预计2020年上半年实现量产,预计满产后将达到月产4.5万片玻璃基板。
今年7月,信利电子也宣布在四川仁寿县投资279亿建设的第6代柔性AMOLED生产线则预计2020年实现点亮,2021年开始量产。
(关键字:市值 京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