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年底将至,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在即。从政府到业界都在总结2016年经济情况,预测2017年经济走势,探讨经济运行中的矛盾风险并寻求解决办法。
当前,全球进入政治经济多重风险叠加期,中国经济在加速探底后初显回升迹象,供给侧改革进入深水区,结构性矛盾和改革压力凸显。专家认为,推动和加快改革需要形成共识,必须冲破利益固化的藩篱,积极财政政策应进一步增强,货币政策应坚持稳健的基调,进一步巩固经济中高速增长的基础,提高增长的含金量。
明年中国经济将持续筑底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等19日发布《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2016~2017)——稳增长与防风险双底线的中国宏观经济》(下称“报告”)。报告称,2017年将是中国经济持续筑底的一年,2018年或许是底部反弹的一年。根据模型预测,2017年中国GDP增速为6.5%,CPI增长2.1%。从中长期来看,支撑中国过去30多年高增长的几大动力源泉均不同程度地减弱,全球化红利耗竭、工业化红利递减,人口红利也随着人口抚养比底部到来、刘易斯拐点出现、储蓄率的回落而发生逆转,“十三五”期间经济增长潜力有所下降,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底部有可能突破6.5%。
中国社科院副院长蔡昉在《财经》年会上表示,经济的增长应该在一个相对合理的区间内,我们经济增速的可行区间相对较窄,下限总的来说是在“十三五”时期保持平均6.2%的速度,上限是6.7%的增长速度。
国务院参事夏斌称,尽管目前经济有筑底迹象,但调整与转型的逻辑没有变。经济调整到位、基本结束,没有两三年时间不可能完成,原因在于市场基本出清的过程很艰难。市场不出清的话,很多融资的问题、货币回归正常问题都不可能解决。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却认为,明年最有可能是一个转折年,即从过去连续四年增速全面下降的态势,转为增速稳定,甚至于略有回升的转折点。尽管明年欧洲国家将历经数次选举,但不可能立即影响明年的宏观走势。世界经济,至少是中国之外的世界经济,在明年可能处于U型的底部,也许无法很快从底部走出,但最起码不会下滑。
多重风险与挑战仍在
IMF前副总裁朱民在第一财经金融峰会上演讲吴军/摄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前副总裁朱民在第一财经金融峰会上表示,金融市场的剧烈波动正在成为常态,对全世界的宏观政策制定者带来了重大的挑战。美元持续走强是今后12个月间金融市场最大的风险,其可能引起公司和国家资产负债表、跨境资金流动的深刻变化,美元再度进入强势周期,意味着全球已经进入了危机的潜在阶段。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在第一财经金融峰会上称,当前全球经济总体保持复苏态势,但面临着增长动力不足、总需求不振、金融市场波动性增大等多重风险和挑战。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波动以及资产价格波动是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个体金融机构的稳健性并不意味着系统稳定,需要从宏观的、逆周期的视角,运用审慎政策工具有效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毛振华表示,债务风险是经济运行中需要密切关注的重要问题,政府及政府背景企业债务风险的防范更是重中之重。我国企业部门债务余额为116.3万亿元,杠杆率高达169.1%,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95.5%)。企业部门债务问题的关键在于国有企业债务过高,尤其是在直接融资的债券市场上,国有企业债券在信用债中的规模占比高达86%。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中国社科院原副院长李扬持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中国发生债务危机是小概率事件。我国金融结构以间接融资为主,这使得中国债务的融资主要来自相对稳定的银行存款,而非波动性很大的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资金。这决定了中国金融业的风险点主要集中于流动性上,偿债能力位居其次。因此,只要高储蓄率得以延续并支撑着巨额的资金流动,债务问题就很难演化为系统性金融危机。
改革需冲破利益藩篱
蔡昉称,当前推动和加快改革需要形成两个共识。第一,不要把改革看作是和经济增长非此即彼,或者此消彼长,两者是可以互相促进的,改革可以带来实实在在的改革红利,可以提高潜在增长率。第二,在推行改革的时候也有成本,因此改革不是免费的午餐,至少几项重要改革都需要增加财政支出,要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分担改革的成本,分享改革的红利,这样才能做到各级政府都有改革的相同激励,否则激励不相容,就会产生冲突,产生观望和等待。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贾康表示,现在的财税改革的实际进度和时间表已明显不匹配。预算改革方面虽然有积极进展,但预算只是载体,钱从哪里来还要靠税制改革。同时需要财税配套改革让所有机制生长,配套改革的关键是各级政府职能如何划分,理清事权必须形成由粗到细不断优化的明细单,目前并没有看到事权明细单如何生成、如何合理化。
贾康认为,财税配套改革面临的考验已近在眼前。如何攻坚克难整体推动,牵扯到方方面面的利益诉求,已进入改革深水区,必须冲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最终达到的境界应该是各地政府包括边远地区,进入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平衡。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在第一财经金融峰会上发言吴军/摄
陈雨露在第一财经金融峰会上表示,应对国际性金融危机需要加强各国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宏观经济政策制定者应该充分认识到货币政策对他国的外溢效应,针对本国制定的政策可能在其他经济体引起跨资产、跨市场的金融动荡。同时要更加强调预期因素,在面临重大冲击时,各国政策当局必须高效采取行动,向外界传递明确、一致的信息,提振市场信心,有效阻断危机的“自我实现”机制。
(关键字:筑底 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