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冲时点”无效了
央行相关负责人明确指出,今年底,若金融机构表外理财业务“冲时点”,会大幅拉高明年一季度乃至二、三季度广义信贷余额和同比增速,直接对明年前三季度MPA评估结果造成负面影响。如果有银行因为MPA而冲时点,可能是由于对上述同比考核机制的理解还不够准确。避免“冲时点”行为,保持广义信贷平稳适度增长,才符合宏观审慎评估的要求。
根据11月金融统计报告,11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74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大增7111亿元。这与表外信贷比重加大有很大关系。
其中,人民币贷款增加8463亿元,同比少增410亿元,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都出现增长。其中,委托贷款增加1994亿元,同比多增1083亿元;信托贷款增加1625亿元,同比多增1926亿元。
“当银行表内融资不能够满足银行贷款需求时,表外例如信托融资、委托贷款比前期快速上升,对支持企业复苏起到关键性作用。”温彬指出,从数据来看,企业通过银行的信贷变动并不大,但企业的贷款需求在增加,且是通过银行表外的方式(委托贷款、信托)来实现融资目标。受资本金、MPA考核等因素约束,银行表内信贷增长不会太明显。
由于此前央行正在研究将表外理财纳入宏观审慎评估广义信贷指标,收紧对表外理财监管力度意图明显;另一方面,银监会理财新规也处于征求意见的最后阶段,落地后势必对银行表外理财造成更大约束。这种情况下,银行正在寻找应对之策。
某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资产管理部负责人对记者表示,MPA其实就是宏观审慎框架下的广义信贷的占用,央行内部MPA侧重于看增速,如果增速过快会有惩罚性措施。但这和银监会的资本充足率并不是一个口径,监管角度是不同的,所以说并不会影响到银行对外财务披露上的资本充足率。
具体到银行应对MPA考核,上述银行人士指出,现在大家可能都开始为MPA考核做准备。有的银行可能会希望在年底把基数做高一点。因为明年取今年底的数据作为基数,如果现在基数做高了,明年表外理财增长空间可能会大一些。
中小银行影响偏大
中债登数据显示,今年三季度银行理财余额为26万亿元,其中约20万亿元属于表外银行理财。目前银行理财增速已经同比大幅下降。
中小银行与国有大行面临调整广义信贷的压力和难度并不相同。面对未来理财监管可能收紧的态势,各家银行对委外业务的布局力度也存在差别。在MPA指标体系和评分要求中,对广义信贷增速而非规模有明确要求。具体而言, MPA规定全国系统重要性机构(N-SIFIs)、区域性系统重要性机构(R-SIFIs)、普通机构(CFIs)的广义信贷增速分别不得偏离M2目标增速20、22、25个百分点。
就我国目前的城商行而言,在2016年目标M2增速(13%)的基础上加22%,即其广义信贷增速上限是35%。但截至2015年底数据显示,广义信贷增速排名前20的银行中,只有6家增速规模低于35%,最高一家城商行贵阳银行(16.780, -0.44, -2.56%)增幅接近74%。
金融监管研究院孙海波指出,2016年上半年银行理财的增速是16%,如果将表外理财所有规模都纳入广义信贷的计算,仅仅扣除同业存款部分,对当前银行MPA达标会构成非常大的冲击。MPA中,广义信贷统计指标体系设计得比较粗糙,原因在于防止过于精细化的计算公式和会计科目被银行绕开。他认为,表外理财根据投资标的不同有很大的差异性,不应完全不加区别地纳入广义信贷计算框架。
央行负责人指出,“MPA实施近一年来成效较好,广义信贷增长较为平稳有序,资本约束资产扩张理念进一步贯彻体现,金融机构经营总体稳健。同时,人民银行也一直在根据形势发展变化和实施情况对MPA进行完善。”
当前,未纳入MPA的表外理财业务增长较快,部分银行的业务还潜藏着一些风险。一是表外理财底层资产投向主要包括类信贷、债券等,与表内广义信贷无太大差异,同样发挥着信用扩张的作用,如果增长过快会积累风险,不利于“去杠杆”的体现与落实。
二是目前表外理财虽名为“表外”,但资金来源一定程度上存在刚性兑付,出现风险时银行往往不得不表内解决,未真正实现风险隔离。为了更加全面准确地衡量风险,引导金融机构更为审慎经营,需要加强对表外理财业务的宏观审慎评估。
(关键字:央行 理财 信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