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1月28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汇报,决定开展中国营商环境评价。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营商环境的话题并不是首次被提出。早在今年初,国务院首次常务会议的首个议题,便是部署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并明确提出“要借鉴国际经验,抓紧建立营商环境评价机制,逐步在全国推行。”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盘和林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开展营商环境评价首先要设置好指标。营商环境之所以谈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就是因为缺乏可操作的、可落地的、标准化的指标来评估哪些地方不足,从而更精确地进行改善。
避免对企业不当干扰
我国近年来营商环境持续改善。今年10月底,世界银行发布报告,把中国营商环境在全球的排名一次性提升32位至第46位,称赞中国相关领域改革“令人惊叹的快速且有效”。报告认为,中国在开办企业、办理施工许可证、获得电力、纳税、跨境贸易等七个类别的改革中取得了突出进展。
以市场主体数来看,今年3月,我国市场主体总量进入“亿户时代”,达到一个标志性高点。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2018年上半年市场环境形势分析》显示,上半年新设市场主体998.3万户,同比增长12.5%,平均每天新设5.52万户;新设企业327.4万户,同比增长12.5%,平均每天新设1.81万户。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2013年平均每天新设企业0.69万户。而2016年是1.51万户,2017年是1.66万户。
财政部原副部长朱光耀近期表示,中国营商环境在全球排名的提升,是中国改革开放不断向前推进的一个突出例证,但第46位的排名仍旧有着巨大的空间。
此次会议也指出,要把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促进高质量发展、应对复杂形势的重要举措,瞄准市场主体反映的突出问题,加力推改革、促开放,放宽市场准入,加强公正监管,制止乱收费乱检查等,避免对企业自主经营的不当干扰,不断缩小与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的差距,使市场主体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持续迸发。
政策层面也在加紧部署。11月8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聚焦企业关切进一步推动优化营商环境政策落实的通知》,提出了进一步减少社会资本市场准入限制、推动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清理地方保护和行政垄断行为、推动外商投资和贸易便利化等多项举措。其中,对于避免对企业自主经营的不当干扰方面,通知要求,积极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信用监管、大数据监管、“告知承诺+事中事后监管”等新型监管方式,既提高监管效能,又切实减少对企业的干扰。
将一些见效做法推向全国
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国际贸易研究部主任赵萍认为,对营商环境建立评价机制,可以更加客观准确地反映中国营商环境,向世界各国投资者传达正确的评价信息。同时,也可以对那些刻意抹黑、扭曲中国营商环境的行为给予强有力的反击。
盘和林也认为,营商环境究竟如何,改善了多少,要有具体的指标来进行量化。有了营商环境的评价结果,政府也能做到心中有数,能够根据不同指标所体现出的具体不足来进行有的放矢的改善。
那么,究竟该围绕哪些方面开展营商环境评价?
对此,此次会议提出了一些方向。会议决定,按照国际可比、对标世行、中国特色原则,围绕与市场主体密切相关的开办企业、办理建筑许可、获得信贷、纳税、办理破产等方面和知识产权保护等,开展中国营商环境评价,逐步在全国推开,推动出台更多优化营商环境的硬举措,让企业有切身感受,使中国继续成为中外投资发展的热土。
对此,盘和林表示,上述提到的开办企业、办理破产等,实际上也是我国在放管服改革上大力推进的。企业开办时间是国际上检验营商环境的一个通用指标,围绕开办企业,检验的不仅仅是工商注册一个方面,还包括银行开户等一整套流程多个方面多个部门的办事效率。
会议还要求,加快把一些地方已经见效、便利企业的做法推向全国。尤其要在精简事项、简化流程、降低费用等方面加大力度。建立企业参与营商环境政策制定的工作机制,支持开展第三方评估,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盘和林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指出,改善营商环境就是为了企业,企业的感受和意见才是营商环境改善的方向。
(关键字:营商环境 国务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