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商品涨价效应正在向更广的范围传导。联合国粮农组织5月6日发布报告指出,联合国粮农组织食品价格指数4月份平均上涨120.9点,环比上涨1.7%,同比上涨30.8%。这是该指数连续第11个月上涨。除此之外,国内外日化头部企业普遍上调产品价格,电视产品也迎来新一轮涨价。
不过,专家指出,虽然一段时间以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来自外部的输入型通胀压力有所加大,但考虑到我国工业门类比较,下游产品竞争比较充分,影响价格大幅上涨的因素会受到抑制,全年通胀水平总体处在可控状态。
输入型通胀压力有所加大
近期,国际铜价再次创下历史新高。另据银行统计,一季度,国际能源平均价格环比上涨35.3%,非能源平均价格环比上涨11.8%,涨幅达到近年来相对高位。
中国经济已经深度融入全球市场,5月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据对全国流通领域9大类50种重要生产资料市场价格的监测显示,4月下旬与4月中旬相比,螺纹钢、电解铜、苯乙烯、汽油、焦炭、豆粕、农药、天然橡胶等34种产品价格上涨,12种下降,4种持平。
民银智库研究员王静文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疫情在全球一些地区出现反复是短期影响大宗商品价格的一个重要原因。以印度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无论疫情防控进展还是疫苗接种情况都要逊于欧美、中国,而这些新兴经济体又恰恰是大宗商品的主要供给来源。这也是近期大宗商品涨价的一个直接触发因素。
涨价效应还在向消费终端传导。近期,国内外日化头部企业相继上调产品价格。4月21日,宝洁宣布将从今年9月开始提高婴儿产品、成人纸尿裤和女性护理用品的价格,涨幅5%~9%不等。上海家化(58.000, -1.30, -2.19%)一季度多款产品平均售价较2020年同期上涨超过10%。而平板电视涨价超10%的话题早已登上热搜。业内人士介绍,平板电视今年涨价的原因在于原材料价格上涨和显示面板供应紧张。
财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伍超明告诉记者,涨价对国内物价的传导效应已经体现。据统计,3月奶类、谷物、食糖、油和油脂等国际食品价格分别较去年4月低点上涨24%、28%、52%、105%。
大宗商品涨价何时见顶
对于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将持续多久,市场人士存在不同看法。中银国际分析师叶丙南、张婉表示,预计大宗商品价格涨幅可能在二季度见顶,而后逐步回落。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对中下游行业具有传导作用,但中下游受产能竞争和需求因素影响,将部分吸收上游原材料成本上涨,预计中国整体PPI涨幅将在二季度见顶,下半年回落,全年涨幅或达到4.6%。
伍超明认为,拉长的商品需求周期和受限的供给能力,决定此轮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周期长于市场预期的概率偏大,当然泛滥的流动性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王静文也表示,考虑到疫情在全球仍有反复,因此这一轮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时间仍有较大不确定性。
银行在近日发布的《大宗商品市场展望》中表示,预计今年能源价格将比去年平均上涨三分之一以上,金属价格将上升30%,农产品(5.800, 0.15, 2.65%)价格将上涨近14%。
银行分析称,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的前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情况,以及发达经济体的政策支持和主要大宗商品生产国的相关政策。
CPI料温和上涨
通常来说,企业为了保持的利润率,在成本上涨时,需要相应提高产成品售价。王静文指出,现实中,我国工业门类比较,下游产品竞争比较充分,厂家通过涨价将成本转嫁给消费者的空间有限。
市场普遍预期4月PPI将跃升至6%以上。伍超明表示,预计4月PPI上涨6.8%左右,环比上涨1.0%。主要原因在于:一是翘尾因素较上月大幅提高1.3个百分点;二是工业购进价格继续上涨,如4月份PMI中的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仍处于66.9%的高位,南华工业品指数环比涨幅也在2%以上。
CPI在今年开年连续两月落入负区间后,3月转正,一季度,CPI同比持平。多数市场机构预期,CPI后期有望持续回升。伍超明预计,4月份CPI同比上涨1.0%左右,环比下降0.3%。原因在于食品价格环比下降幅度与上月相当,但非食品价格受消费场景限制放松、清明节节假日效应和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带动国内燃料价格提高等综合影响而环比改善。
从全年来看,亚洲开发银行4月28日发布的《2021年亚洲发展展望》预测,由于猪肉价格下跌,居民需求仍处于恢复中,今年中国的CPI将从2019年的上涨2.9%放缓至1.5%。国家统计局副局长盛来运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对中国而言,尽管来自外部的输入型通胀压力有所加大,但通胀水平总体处在可控状态。
对于后续宏观政策,伍超明建议,一方面要继续稳定产业链和供应链,增强国内供给保障能力;另一方面要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吸收部分输入型通胀压力。
(关键字:大宗商品 输入型通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