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商务网
正在更新
行业看点
您现在的位置: > 中商信息> 冶金原料> 炉料> 推荐资讯

全球炼钢产能发展概况及展望

2025-7-17 7:42:53来源:中商网撰写作者:
  • 导读:
  • 在全球钢铁行业竞争不断加剧的背景下,密切监控净产能变化(包括新投资和钢铁厂关闭),
  • 关键字:
  • 炼钢 产能

一、引言

在全球钢铁行业竞争不断加剧的背景下,密切监控净产能变化(包括新投资和钢铁厂关闭),对于理解当前状况及未来可能影响行业的新兴风险至关重要。这不仅包括总体产能趋势,还包括正在投资的技术及其在多大程度上替代了旧技术,以应对未来几年内钢铁生产脱碳的需求。

本文深入分析了全球近五年的炼钢产能发展情况,并提供了2025-2027年的区域及全球炼钢产能展望。

二、炼钢产能最新动态

2.1全球概况

全球钢铁市场依然面临挑战。根据经合组织(OECD)截至2024年6月底的最新产能数据,自2018年触底以来,炼钢产能已连续六年增长,预计2024年会达到25.170亿吨,较2023年增加0.6亿吨,相当于一个主要钢铁生产国的年产能。这些数字是净增长而非总增长,考虑了新产能的增加和关闭情况。

在需求方面,2024年上半年的数据表明,中国、欧盟、日本和美国等主要钢铁生产国的需求同比下滑。尽管最初对2024年和2025年这些地区的需求复苏持乐观态度,但需求下降引发了对这一趋势是否会持续到2025年下半年及以后的担忧,给钢铁市场的未来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

2.2区域产能发展情况

近五年的炼钢产能变化展现了一些重要趋势。如表1所示,2024年全球炼钢产能预计较2019年增长4.3%到25.170亿吨。经合组织成员国的产能预计增长0.9%,使总产能达到6.479亿吨;而伙伴经济体的产能则显著增长5.6%,达到18.691亿吨。伙伴经济体目前占全球炼钢产能的74.3%。

从区域增长率来看,东盟(+39.6%,增加2960万吨)和中东(+28.4%,增加2290万吨)对全球炼钢产能增长的贡献最为显著。

印度过去五年炼钢产能出现显著增长(+26.2%,增加3730万吨)。自2021年以来,该国钢铁需求持续同比增长,且未来需求前景强劲。因此,只要国内钢铁需求能与产能保持可持续的同步增长,就能避免对国内外市场造成重大冲击。但2016年全球市场衰退的经验表明,必须持续主动监测产能与需求的匹配度以防不利影响。作为难减排行业,钢铁工业具有高能耗、高资本投入特性,产能一旦建立就需要长期运营。因此化解潜在过剩产能不仅需考量经济因素,更需统筹气候变化、劳工条件等社会经济影响。

东盟地区的钢铁需求(包括生产、进口和出口,钢材需求量计算公式为:产量+进口量-出口量)及产能利用率,后者反映了实际产量占总产能的比例。2016年,在全球钢铁行业面临产能过剩和需求减弱的危机中,东盟地区产量下降,进口量激增,导致产能利用率降至41%。此后随着产量的增加和进口量的减少,产能利用率逐渐回升。维持这一较高利用率的关键因素是出口量的显著增长,尤其是来自印度尼西亚和越南的出口。

尽管产能快速扩张,但许多东盟经济体正面临管理国内需求的挑战。以泰国为例,该国正艰难应对钢厂开工率低迷的问题,而印度尼西亚、越南等国则需在出口激增与本地市场需求间寻求平衡。

泰国钢铁业正遭受低价进口产品的激烈竞争,2024年初开工率已跌至29.9%的历史低点。国内生产商呼吁实施更严格的政策以保护竞争力,比如限制新增产能并提高行业标准。

印度尼西亚则呈现不同景象:过去十年间,其钢铁进口量保持稳定,出口量却激增15倍,预示该国可能即将转型为钢铁净出口国。

同样,越南保持进口稳定的同时出口量在过去十年增长六倍。专家预测,到2050年越南钢铁产量将达5100万吨。较2022年增长2.6倍,相当于当前韩国表观消费量水平,其净出口国地位有望进一步巩固。

但印度尼西亚、越南等钢铁生产经济体不应忽视产能过剩加剧与过度依赖出口的风险。随着全球需求的波动,过剩产能将引发价格下行压力与市场波动,尤其在需求疲软时期。

到2030年,东盟炼钢产能预计将翻番并超出区域需求,这种主要由出口而非内需驱动的产能扩张可能为全球钢铁市场带来风险。

2.3出口带动的产能扩张

与2016年钢铁危机时期相比,近年来产能与产量的差距已略有收窄,全球平均开工率也有所提升(见图3)。但具体到各经济体,如前文所述,部分国家开工率回升并非源于内需增长,而是依靠出口扩张,这引发了市场担忧。全球产能过剩还对钢铁就业产生重大影响——全球炼钢产能过剩论坛(GFSEC)最新研究显示,如果没有全球钢铁过剩产能,论坛成员国的钢铁行业将至少增加12万个工作岗位。

此外,当前钢铁企业还面临十年前未曾出现的双重挑战:既要筹措脱碳资金,又要与外国生产商竞争。在市场下行周期中,实现盈利变得尤为困难。尽管反倾销调查数量较十年前有所下降,但公司决定申请反倾销救济时会考虑多种因素,因此单凭这一数字无法准确反映钢铁制造商面临的挑战。截至2024年9月底,全球已发起31起贸易救济行动(多国涉案案件按单起计算)。值得注意的是,沙特阿拉伯首次对钢铁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成为中东地区首个在国家层面开展此类调查的经济体。此外与十年前不同的是,反规避调查也开始涌现——仅2022年就新增超十起调查,加剧了行业内部贸易摩擦的担忧。

为实现钢铁业可持续发展,新建产能规划必须基于实际需求预期,且产能扩张不应挤占脱碳关键资源。钢企还需通过投资其他关键领域确保盈利能力,包括提升运营效率、优化产品质量、应用自动化与数字化等先进制造技术(如工业4.0)。

2.4未来产能发展

表2展示了截至2027年各地区炼钢产能的发展预测。经合组织将未来新增产能投资项目分为“在建项目”和“规划项目”两类,其中“在建项目”指已开工建设或已签订设备合同并获得重大资金或政府支持的项目,而“规划项目”则处于可行性研究或早期规划阶段,尚未获得资金或政府支持,也无明确投产时间表。

全球数据显示,目前有3830万吨产能处于在建状态(预计于2025-2027年投产),另有1.076亿吨产能处于规划阶段。

分区域看,亚洲地区未来三年预计出现显著产能增长(假设所有在建项目如期投产且无产能退出)。该地区目前有1910万吨(+1.1%)在建产能将于2025-2027年投产,另有7630万吨(+5.7%)处于规划阶段,中国和印度将占亚洲新增产能的78.8%。

其他地区新增产能预计为:非洲320万吨(+6.3%)、独联体+乌克兰260万吨(+1.8%)、欧盟1750万吨(+8.5%)、中东1660万吨(+16.0%)、北美910万吨(+5.5%)、大洋洲150万吨(+23.5%),拉美地区目前尚无明确的2025-2027年产能投资计划。

三、跨境投资最新动态

炼钢产能的跨境投资能够强化全球供应链、刺激经济增长并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但也面临着风险、监管差异与环境合规等挑战。尤其当投资目的地国内需求不足且产品质量与本土厂商形成竞争时,可能引发价格战,加剧海外市场的量价竞争,最终破坏国内外供需平衡。实施注重风险管控与市场分析的战略规划,是维持行业稳定与确保长期成功的关键。

2024年起计划实施的跨境投资项目构成。跨境投资约占总投资的20%,其中半数为中资企业独资或合资项目。地域分布上,超90%投资集中于亚洲,其余则在非洲。从设备类型看,中资项目(含独资与合资)约90%聚焦转炉(BOF)产能,这一区域布局特征或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强化亚非区域互联互通与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相关。

2009年以来,东盟钢铁上游产业通过中资独资或与当地企业合资,已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和越南实现2740万吨产能扩张。展望未来,菲律宾首个完全由中资推动的转炉项目,以及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越南的扩建计划,预计将为东盟地区新增5600万吨产能(2024年起陆续投产)。如前所述,到2030年东盟炼钢产能将超过区域需求。因此,行业与政府需审慎利用现有设施、精准预测需求并评估市场影响,通过持续监测防范产能过剩。同时必须确保产能扩张与各国净零目标相协调,推动钢铁业可持续发展。

GFSEC2017年通过的《柏林原则》强调确保市场导向结果、维护公平竞争环境及提升透明度等核心准则。2024年10月召开的GFSEC部长级会议声明指出,各成员国需采取适当措施应对钢铁过剩产能及其造成的严重影响,并呼吁更多国家加入合作。这些原则不仅对现有及新建钢厂至关重要,也为跨境投资提供规范框架——遵循《柏林原则》能确保国内外投资共同构建韧性稳定的市场环境,既符合全球钢铁行业的长远利益,也与新兴经济体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相协调。

四、结论

在全球钢铁市场相对疲软的背景下,未来几年炼钢产能预计仍将保持快速增长。2025-2027年,全球钢铁行业将新增3830万吨产能,根据钢铁企业公布的计划,另有1.076亿吨产能可能投产。因此,2025-2027年全球总产能可能将增加1.459亿吨。

产能过剩这一结构性问题持续影响着全球钢铁行业的前景。过剩产能及其影响威胁着市场化钢铁产业的长期生存能力。各国政府与行业相关方应确保产能投资由市场因素驱动,并考虑到钢铁厂的长寿命周期特性,保证这些投资具有长期可持续性,包括从气候变化角度的考虑。

在行业向低碳钢铁生产转型的过程中,必须密切关注投资性质,特别是这些投资是新增设施还是现有设施的改造或替代,以及这些投资对净产能变化的影响。当前关于低碳新投资项目产能水平的信息往往匮乏,这表明建立更完善的投资信息库以实现对过剩产能的有效监控至关重要。

(关键字:炼钢 产能)

(责任编辑:00633)
推荐资讯
行业动态
最新供应
最新求购
【免责声明】
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冶金原料产业频道: 炉料 | 铁合金
中商数据-研究报告-供求商机-中商会议-中商VIP服务 | 钢铁产业-化工产业-有色产业-能源产业-冶金原料-农林建材-装备制造
战略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媒体报道 | 客户服务 | 诚聘英才 | 服务条款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1 Chinacc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中商信息版权所有 请勿转载
本站所载信息及数据仅供参考 据此操作 风险自负 京ICP证03053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8340号
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惠河南街1091号中商联大厦 邮编:100124
客服热线:4009008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