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以来,在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下,钢铁需求增速明显放缓、供求矛盾日益激化,钢铁主业的盈利能力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此背景下,钢铁企业围绕主业发展相关非钢产业,或利用资金优势涉足新兴产业、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已成为大势所趋。2011年,在我国500万吨以上钢铁企业的主营业务利润总额中,钢铁主业利润仅占50%,非钢产业的利润占26%、内部矿山的利润占20%、金融产业的利润占4%。
日前,就钢铁企业发展非钢产业的动向、难点,以及如何选择非钢产业等问题,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常务副秘书长、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李新创接受了《中国冶金报》记者的采访。
发展水平总体较低
近年来,很多钢铁企业在制定企业发展战略中,都明确提出了大力发展非钢产业的目标,把发展非钢产业作为支撑主业、分散经营风险的有效途径。比如,宝钢提出在2015年非钢产业总产值达到2000亿元,河北钢铁集团、首钢、昆钢、太钢、马钢、湘钢也分别提出了非钢产业产值达到1400亿元、1000亿元、500亿元、350亿元、300亿元、200亿元的目标。
李新创介绍,2012年,我国大中型钢铁企业的销售利润率仅为0.04%,而非钢产业的销售利润率平均在3.5%~6%,虽然没有达到全国工业行业6%的平均利润水平,但也为钢铁企业作出了巨大贡献。“钢铁企业是否应该花大力气发展非钢产业,社会上存在争议。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不做非钢产业,钢企未来的日子肯定不好过。”李新创指出,经过多年发展,很多企业已在冶金装备制造、钢材产品深加工、矿产品开发、工程设计、房地产、物流、新材料、资源综合利用等多个领域形成新的效益增长点。但是,综合来看,目前除广钢、昆钢、杭钢等钢铁企业的非钢产业比重较大以外,绝大部分企业的非钢产业发展水平总体还较低,主要体现在非钢产业的总量和质量还不够强。
非钢产业发展呈现四大动向
李新创表示,近年来,随着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方式逐渐形成,我国钢企在非钢产业发展和产业选择上显现出一些新的动向。
一是加快钢铁产业原料和深加工产业链建设的发展步伐。近几年,钢铁企业为了确保资源稳定供应,纷纷加强对资源的战略性掌控,主要措施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增加海外权益矿资源量,目前中国企业投资海外铁矿项目权益矿产量为6200万吨,规划按股比权益矿规模将达到2.7亿吨;二是加强国内自有矿的供给比例,最近10年我国黑色金属采选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6566亿元,原矿产量从2.6亿吨增长到13.1亿吨。
同时,钢铁企业通过陆续开工建设钢材深加工项目,延伸钢材深加工产业链,如汽车零部件、线材制品、剪切加工配送等等。例如,宝钢在全国设立了37家加工配送中心,加工能力达到700万吨,激光拼焊能力达到2000万片;武钢金属制品的生产能力达到100万吨、钢结构5万吨、剪切加工配送能力146万吨,近期又收购了蒂森克虏伯全球激光拼焊业务。
二是发展以钢铁配套服务为主体的产业。钢铁配套服务产业主要包括商贸物流、工程技术服务、机械维修制造、辅料与煤化工、循环经济与环保、金融等。以商贸物流业为例,宝钢、河北钢铁集团、沙钢等都在钢铁物流园区、港口建设等方面有所涉足。在工程技术服务业、金融服务业方面,钢铁行业内也成长起了一批非钢企业。
三是积极投入国家倡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钢铁企业重点开拓的领域。如渤海集团与多家知名企业合资,进军重型港口机械制造、高端装备研发制造等领域;马钢与中钢马矿院合资,进军节能环保产业;山东钢铁集团济钢进军工业软件开发领域。
四是发展有地区特色的区位性优势产业。如武钢的大冶铁矿国家矿山公园、首钢的工业遗址公园和建设“中国动漫游戏城”等文化旅游产业的特色项目;酒钢葡萄酒酿造产业已具有一定的品牌效应;一些城市钢铁企业开发城市非钢产业,成立城市型服务公司,涉足城市垃圾发电等。
非钢发展要优先考虑纵向战略
在李新创看来,国内钢铁企业非钢产业的发展存在四大问题:一是缺乏产业统筹规划和战略研究。非钢产业是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非权宜之计、救急之策。但是,多数企业的非钢产业发展定位、发展方向仍然不明朗,关键在于缺乏对非钢发展自上而下的战略性规划和系统发展目标研究。二是产业基础薄弱,多呈现出“散、小、弱”的特征。很多钢铁企业的各下属单位都搞“三产”和多元产业开发,结果导致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实力弱,对母公司的依赖性强,在市场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三是市场化发展水平亟待提高。多数非钢企业的发展定位、竞争和服务意识或多或少存在不能适应市场化需求的状况,社会市场的开拓能力较弱。四是非钢产业的合力尚未形成,市场竞争力和对钢企核心竞争力的贡献有待提高。非钢产业间缺少关联性,难以形成互动。在钢铁企业内部,同一业务有多家单位参与,也会形成内部竞争。
“中国大中型钢铁企业当前面临的三项主要任务是:做强、做精钢铁主业,强化钢铁产业链上下游的延伸,适度发展非钢产业。”李新创说,“非钢产业的发展要在做强、做精主业的基础上,精干主体、剥离辅助、创新机制、市场化发展。”对此,他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是要统筹规划、系统安排。企业要通过摸清家底发现不足,有计划、有步骤地对非钢产业勾画出清晰的业务发展板块,确定明确的发展思路、具体措施、重点项目。
二是建立和完善非钢产业发展新机制。钢企要加快管理体制和机制创新,真正建立与自身非钢产业发展战略相适应、符合非钢产业发展规律的组织结构体系。同时,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积极进行产权制度改革,激发活力。要摒弃僵化的思维模式,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加快由“内生型”转向“市场型”,由企业“多种经营产业化集团”向“非钢集团化产业”的结构转变。
三是要解决好纵向与横向的战略协调。纵向战略是指发展以钢铁产业上下游链条的延伸领域以及围绕钢铁生产的配套服务领域,横向战略是指发展与钢铁产业关联性小的其他传统产业或新兴产业。李新创建议,在非钢产业发展战略选择上,钢铁企业应优先考虑纵向战略发展。因为围绕钢铁主业的非钢产业,钢铁企业对其市场、技术相对熟悉,投资少,见效快。横向战略具有更广阔的市场空间,抵御产业周期的能力更强,有条件的企业可以适度介入。
四是注重自有知识产权的培育,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人才是当前制约大多数钢铁企业加快发展非钢产业的一个“瓶颈”。在非钢产业高端发展战略中,必须要培养资本运作、国际化经营、国际投资贸易等方面的高端人才。“另外,企业建立非钢产业核心人才库也势在必行。发展非钢产业需要创新能力。钢铁企业要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意识,不断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这是在残酷市场竞争中的生存之本。”李新创说。
(关键字:李新创 钢铁企业 钢铁主业 非钢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