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矿产品价格的一度飙升带动了勘查开发投入的增加,产能不断释放,供应能力持续增长;另一方面,全球经济复苏缓慢,消费欲望不足,导致全球铜、铝等产品供应过剩,库存高位运行,产品价格持续走低。特别是过去几年矿产品价格高位运行导致过度投资、重复建设、新矿山项目陆续投产,并引发产能过剩,进而对大多数工业大宗商品价格形成下行压力。从目前的经济形势看,产能过剩和需求下降已既成事实,有色金属产品价格将震荡下滑,企业经营环境不断恶化。在这种背景下,有色金属行业亟待进出口政策支撑。
国内外铜价严重倒挂
中国是一个铜原料缺乏的国家,国内自产铜精矿约为消费量的1/6,算上再生资源也不到消费量的1/3。而目前,中国铜加工、冶炼企业没有掌握资源市场实质性的话语权,对国际市场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国内冶炼企业必须大量依靠进口原料才能满足生产需要,铜原料的瓶颈问题突出。
2006年,中国上调精炼铜出口关税,意味着在进口铜原料无明显政策约束的同时,精炼铜的出口受到了政策制约。进出口政策的不平衡,导致中国铜进出口贸易中冶炼企业面临着“只能进、不能出”的窘境。同时,随着铜的金融属性不断增强及对人民币升值的强烈预期下,国际铜价被国外基金恶意炒作,价格居高不下。在产品出不去的形势下,企业无法通过产品的自由进出口来平抑国内外两个市场的价差,不能正常参与国际定价机制,而是一味地被动接受高价采购原料。铜冶炼企业不同程度地面临“高价进口原料,低价销售产品”的现象,使得冶炼企业经营压力加大。
为此,笔者建议,恢复铜精矿进口环节增值税“先征后退”的优惠政策。铜精矿作为国家战略资源,目前供需缺口较大、对外依存度高的趋势难以改变。现阶段,鉴于铜精矿的进口实现了零关税政策,对进口的激励效果已经失灵,所以恢复进口铜精矿进口环节增值税“先征后退”的优惠政策,不但可以挖掘战略资源产品的进口潜力,减轻其对下游产业发展的成本压力,同时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企业经营过程中的资金压力。
同时建议,取消电解铜出口关税。通过取消出口关税,能有效增加中国电解铜在国际市场的流通性,加强中国铜价与国际铜价的价格联动,能降低国内外价格比值,从而有利于缓解中国铜冶炼企业的经营压力。
铝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
从目前采选、冶炼和压延行业的发展现状来看,中国铝产业结构存在严重的失衡问题,结构性矛盾突出:受资源约束影响,采选产量无法满足下游生产需要;冶炼环节产能扩张,氧化铝和原铝产能闲置比重达30%左右;铝加工业整体发展水平较低,产品结构主要集中在中低端,高附加值铝材品种不足;再生铝产业内部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回收体系,缺乏成熟的回收网络,铝废碎料的回收量不能支撑国内再生铝加工企业的生产原料需求。同时,国内铝土矿品位较低,同等条件下不具备优势,利用成本较高。
我国铝土矿进口主要集中在印度尼西亚及澳大利亚,这两个国家铝土矿进口额占我国铝土矿进口总额的90%以上。但是,印尼等国家实施限制矿产品出口政策频传,这不仅将增加铝土矿的进口成本,而且影响到货源的稳定性,进而影响国内冶炼企业的生产经营。
笔者认为,政策重点在于化解产能过剩与抗击资源风险,因此建议: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化解产能过剩,严格控制采选和冶炼产能的盲目扩张,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实施阶梯电价,限制并逐渐淘汰规模以下的落后产能;根据铝资源市场行情及企业全面处于亏损的状态,取消铝土矿进口环节增值税,对冲国外资源政策调整所增加的资源进口成本;提高氧化铝的进口关税,鼓励国内资源丰富的品质欠佳的铝土矿开发利用,不仅有利于提高国内供应能力,而且有利于打压国际氧化铝市场价格及破解周边国家对铝土矿资源的封锁,同时也有利于增加国家税收收入。
铅锌冶炼企业面临“两难”
全球及我国铅锌产能分布不平衡。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铅锌生产国,约占全球产量的40%以上,但是长期面临着铅锌冶炼原料供应不足的难题。目前,我国铅锌冶炼企业的资源是“三分制”:约1/3的冶炼企业全部依靠外来资源;约1/3的冶炼企业有20%的资源自给;约1/3的冶炼企业有50%的资源自给。伴随着我国冶炼产能的增长,国内精矿市场竞争趋于白热化,加之国内铅锌富矿大幅下降、贫矿增多,对进口矿的依存度进一步增强。
受不同税制和税率等因素制约,我国原料进口的采购价格高于国内销售价格,倒挂现象严重。同时,我国对“两高一资”产品出口采取抑制性政策,在价格持续走低的背景下,精炼产品基本无法出口。因此,当前我国铅锌冶炼企业不仅原料紧张,而且需求不旺;加之我国的货币政策,部分企业减产和停产愿望较强,使得铅锌冶炼行业面临需求疲软和原料紧张的双重挤压:一方面,国内精矿产量难以满足生产需要;另一方面,进口矿价倒挂,严重削弱其盈利能力。
因此,铅锌行业发展亟待政策松绑。笔者建议:取消铅锌原料的进口环节增值税,以后视情况再进行调整;取消铅锭的出口关税,并增加铅锌和小金属产品的出口退税,如此不仅有利于缓解企业的经营压力,而且有利于重建国际铅锌市场平衡,提高我国铅锌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和话语权;化解产能过剩,提高产业发展素质,鼓励对再生铅的利用,扩大资源供应空间。
钼产品贸易处于尴尬境地
在出口方面,由于出口关税较高,加上关税后的钼产品价格高于国际市场;国际市场钼产品大多数为伴生钼,生产成本较低,导致我国钼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无竞争力,产品无法出口。而进口方面,由于进口回来后,加上进口环节增值税,导致钼产品进口价格又高于国内产品价格,无法正常进口。
同时,政策刚性约束使得我国钼业经营基本处于封闭状态。出口方面,我国钼产品实行出口许可证加配额加关税管理的政策体系;进口方面,实行进口关税加进口环节增值税的政策体系,导致钼产品进出口贸易基本处于“死亡”状态。尽管也有国际市场需求变小及国外钼矿作为副产品使得价格较低等因素的影响,但是由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受进出口政策约束,使企业不得不放弃国外市场而转战国内,处于封闭经营状态。
因此,钼业发展亟待政策组合支撑。笔者建议:取消钼产品的出口关税;限制新矿山开发,控制总产量,并择机收储钼资源;提高钼行业的准入门槛,加强环境保护;提高钼的产业集中度,以国有控股大企业为整合平台,在政府主导下,运用市场经济手段,整合国内的钼资源,增强国内钼企业在市场中的定价权及话语权,维护行业稳定发展的大环境。
锡业转型升级需政策支持
从供应看,锡原料来源紧张,市场采购受限。目前,全球锡原料每年的供应量为34万吨~36万吨。全球锡矿主要产地在印尼、玻利维亚、澳大利亚及非洲,但是印尼政府出于保护资源等方面的原因,早在2002年就不允许出口锡精矿。与此同时,主要锡原料供应国近年来一直没发现新的大型锡矿山,市场供应无新的增量;新出现的巴西和缅甸锡矿市场,受价格、品质和供应量不稳定等因素影响较大。事实上,由于国内外有色金属市场价格倒挂,加之进口锡精矿有17%的进口环节增值税,部分锡业公司已停止进口锡精矿,主要依靠国内采购。
同时,我国现有的进出口政策不仅削弱了品牌对市场的影响力,而且制约产业升级换代。由于税制壁垒,导致当前国内外两个市场运作不协调;加之国家出口政策调整,锡领域海外业务在缩减,使得知名品牌对市场的影响力进一步淡化。因为在税制体制上无政策支撑,导致锡业转型升级产品在国际市场的份额流失,产品国际竞争力下降。
调整进出口政策有利于锡产业的升级换代。为此,笔者建议:取消锡锭的进口关税;将具有新技术锡深加工系列产品的出口退税税率提高到13%~17%,扶持锡业拓展国际市场,支持企业按照国家转方式、调结构的要求,推进产品升级换代,提高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参照相关铜精矿加工贸易政策,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达到国家准入条件的锡生产企业,将锡精矿特许列入加工贸易范畴,允许进口锡精矿生产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锡锭及锡的深加工产品出口,提高企业在国际锡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促进中国锡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字:矿产品 有色金属 产能过剩 进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