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5年多晶硅行业运行特点
1.1全球多晶硅市场供需两旺—新兴市场成为主战场
2015年,受益于国内外光伏市场需求持续增长,特别是中国、日本、美国三驾马车带动全球装机量持续增加,全球多晶硅市场供需两旺。据硅业分会估计,2015年全球光伏装机量为56GW,同比增长22%,其中,中国、日本、美国三大新兴市场占总装机量的64%。同期全球多晶硅产量为35万吨,同比增长16.7%;电池片产量为60GW,同比增长20%;组件产量为65GW,同比增长30%。其中中国多晶硅产量为16.9万吨,占比达到12.8%;电池片产量38GW,如加出口硅片10GW,全占比达到83%;组件产量42GW,全球占比达到65%
需求方面,2015年全球太阳能级多晶硅需求量为32万吨,同比增长18.5%,其中中国太阳能级多晶硅需求量达到25.3万吨,占比高达79%。
1.2全球多晶硅产业转移—中国产能增加,海外产能减少
2015年,全球多晶硅产业继续向亚洲,特别是中国转移。据硅业分会统计,截止2015年底,全球多晶硅产能为45万吨/年,较2014年增加2万吨/年,新增产能全部来自于中国,同时海外多晶硅产能略有减少。
同期,国内多晶硅产能为19万吨/年,较2014年增加2.5万吨/年,主要是通过技术改造增加的产能为3.5万吨/年,而无竞争力的落后产能约为1万吨/年。海外方面,虽然在沙特等地区有一些新建项目,但是仍有一些落后产能淘汰出局,总体产能减少5000吨/年。
1.3全球多晶硅光伏贸易纠纷常态化—大国之间的博弈
近年来,我国光伏出口频遭贸易摩擦,对欧美传统市场出口受阻。同时,2015年9月份之后,暂停多晶硅加工贸易“58号文件”正式生效,虽然短期内造成多晶硅进口有所减少,但是很快又通过台湾绕道出口到中国,市场依旧受到海外出口的倾销。同时,欧盟光伏谈判在即,多家企业退出谈判也表明中国企业海外建厂的效果逐步显现。从目前的市场来看,简单的贸易壁垒并不能阻挡光伏全球化的步伐,无论是多晶硅市场的竞争还是光伏市场的博弈,最终决定因素还是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1.4国内光伏市场需求持续爆发—企业盈利能力持续增强
2015年初,国家能源局规划2015年国内光伏新增装机要达到17.8GW,同时,在3季度再次增加新审批的5GW装机量,预期到2016年1季度,国内装机量超过20GW应该不成问题。同时,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下(光伏领跑者计划)以及目前光伏电站可观的收益支持下,2015年国内光伏市场供需两旺,而且光伏组件企业的平均利润率超过15%,个别企业可以达到25%。
1.5国内多晶硅产业布局基本形成—一线企业优势明显、二线企业竞争激烈
2015年对于国内多晶硅产业来说,是结构调整的一年。在此一年中,国内多晶硅企业纷纷进行技术改造,降低成本。但是无奈的是,技改之后产能集中释放,加之倾销依旧造成多晶硅价格持续下跌。在不断下跌的市场面前,国内多晶硅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也慢慢显现,包括中能、特变、大全、永祥、亚硅在内的一线企业优势明显。无论是通过生产要素的优势,还是产业链延伸的优势,一线企业的生存压力并不是很大,基本上是可以覆盖生产成本甚至维持微利。但是二线企业呈现分化的局面,无论是市场份额、市场影响力都有欠缺,因此,短期内二线企业将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
2. 2016年市场关注点
2.1产业链利益是否可以传导到多晶硅环节
目前业内对2016年市场装机量的预期十分乐观,特别中国年底调整上网电价有望再次触发国内装机潮,预计仅国内装机量就超过20GW。如加上美国市场装机量10GW、日本装机量8GW,三国光伏装机量达到38GW,预期全年全球装机量超过60GW。
在如此良好的预期下,光伏组件企业的利润水平有望维持在15%左右。从整个产业链来看,多晶硅环节是整个产业链的洼地,2015年全行业亏损。2016年,预期多晶硅市场供需矛盾将有所缓解,有望促使产业链利益重新再分配。
2.2进口多晶硅漏洞是否可以有效防范
据硅业分会统计,2014年9月份之后,“58号公告”效果逐步显现。但是海外企业再次采取规避的方式,纷纷通过绕道台湾地区进入中国大陆市场。
海外数据显示,从7月份开始,台湾进口占比与日俱增,直到创下10月份的历史新高14.3%,截止年底已经连续半年超越美国成为中国第三大进口地区。实际超越美国并不足为奇,显然是由于原来直接进口美国的多晶硅,现在进入中国市场受阻,绕道台湾,加工后进入国内继续冲击市场。以11月份为例,从美国和台湾进口总量为1478吨,这与加工贸易方式未封堵前单独从美国进口的数量相差无几,因此推断从台湾进口的多晶硅绝大部分是从美国进入台湾,经加工成铸锭后再转口至中国。转口台湾反规避现象日益显著,严重削弱了“双反”及“58 号文件”的有效力,对国内多晶硅企业继续造成冲击,因此,封堵台湾转口漏洞迫在眉睫。
2.3新技术的应用对市场的影响—硅烷法打破产业格局
面对如此激烈竞争的市场,企业继续前行,就需要在技术上不断寻求突破。国内多晶硅企业正在寻找新的技术替代目前较高成本的改良西门子法。目前,江苏中能在现有改良法的基础上突破了硫化床法,并已经在2012年完成千吨级中试投产。同时,韩国的SunEdison和三星的项目已经建成,预期2016年开始量产,陕西天宏和REC的项目也将在2016年底建成。预计未来几年内,硅烷法的产品将大量投放市场。届时,多晶硅成本将在现有基础上再下降一半(即生产成本不足10美元/公斤),不仅将大幅缩短光伏发电实现平价上网的时间,同时对目前多晶硅市场格局也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关键字:多晶硅 光伏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