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20日,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地质矿产分会三届四次秘书长会议召开。记者从会议中获悉,2015年,受全球经济增长缓慢的影响,全球矿业发展势头放缓,矿业经济遭遇“寒流”,国际国内矿产勘查市场呈进一步下滑的趋势,我国矿业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为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有色地勘单位充分发挥自身区位优势和专业技术优势,积极推进地勘单位分类改革,主动地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积极应对地勘市场下滑的严峻挑战,依靠深化改革、创新驱动,走出了一条新常态下有色地质工作的新路子,取得了重大成果。
适应新常态 取得新成果
全国有色地质勘查单位在新常态下,仍实现了一批重大找矿突破,2015年新增了一批重要矿产资源/储量。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全国有色地勘单位共安排地质项目2928项、提交地质报告2278份、完成钻探工作量158.31万米、坑探工作量3.61万米、槽探工作量101.82万立方米、井探工作量1.38万米。新增(333)及以上矿产资源/储量(金属量):铜131.24万吨、铅锌147.86万吨、钨38.71万吨、锡4.74万吨、钼24.34万吨、镍2.70万吨、锑3.79万吨、铝土矿(矿石量)1830.66万吨、金114.95吨、银2116.77吨。
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下,有色地勘单位积极应对全球矿业“寒冬”,充分发挥自身专业技术优势,积极稳妥地实施地质工作“走出去”战略。例如,西北有色地质勘查局境外项目实现了低成本、高效率运营。澳大利亚项目取得较好的勘查成果。通过钻探验证,两处金矿钻探见矿率均为100%,共计新增金资源量2.34吨,厚富矿体规模得以扩展。同时,配合境内外专业机构,完成了符合澳大利亚JORC标准的雷纳德·谢尔夫铅锌矿资源储量报告和建设开发预可行性研究报告,可靠的资源保障、可预期的经济效益为推进实质性战略合作做好准备。在做好现有项目合作洽谈的同时,开拓中亚地质勘查市场。获得陕西省国土资源厅“丝绸之路经济带哈萨克斯坦矿产资源调查”项目基金、省外经贸发展专项资金。利用技术、品牌和团队优势,成功开拓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地区的地质勘查服务市场。
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采取为中资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合作勘查等办法,坚持境外矿产勘查,推进境外资源合作。在非洲马达加斯加、坦桑尼亚、赞比亚、南美洲智利和中亚土耳其等国家承担地质勘查项目,并取得了阶段性找矿成果,坦桑尼亚金矿、马达加斯加铝土矿和铁矿均有望探获大中型矿产地。
江苏省有色金属华东地质勘查局局属地勘单位共开展境外商业地质勘查项目5个,分布在刚果(金)、玻利维亚、印尼和纳米比亚等国家,项目合同总额4038万元,年内完成货币工作量3774万元,共完成地质填图13.7平方千米,钻探22856米,槽探948立方米,物探扫面17.18平方千米,化探扫面17.14平方千米。
解决新问题 寻求新发展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也在发展中不断解决突出矛盾,才能应对新常态。客观分析,当前地质勘查业发展中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近两年,地勘单位获得国家、省地质勘查项目明显大幅减少,社会地质勘查项目也很难争取。无论是中央地调项目、省地质勘查基金项目或是社会地质勘查项目,招标时都存在地勘队伍扎堆申报、投标现象,最后的结果往往是十难中一。地勘单位之间的竞争也更趋激烈,生存发展空间受到压缩,部分单位现金流出现困难,稳定发展受到影响。
第二,由于认识偏差、利益驱动、管理体制等原因,目前地质工作的外部环境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地方干扰较大。一是矿区群众对经济补偿的预期逐步升高。随着国家和社会对地勘工作投入持续收紧,地勘单位的项目和资金捉襟见肘,但是矿区(勘查作业区)群众对经济补偿的预期并没有随着经济的下降也降低,反而越发升高,使得项目开展越来越艰难,施工受阻,影响工期。二是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加强地质工作的精神和实施找矿突破行动的一些要求,在有些地方落实不到位,影响了部分地质项目的勘查开发进程,地勘单位的探矿权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
第三,推进民生地质工作,人才短缺、勘查资质不匹配。在矿产地质勘查投资下滑形势下,有关民生的地质工作,地环地灾逆势上扬,政府加大了民生和生态环境有关的地质工作。各地勘单位应抓住机会,重新调整队伍和主攻方向,更好地服务于民生和生态环境变化。但是,地勘单位在人才、资质等方面不适应转型发展的需要,缺乏具有核心竞争力能力。
因此,在新常态下,地勘单位要精干矿产勘查队伍并拓宽地质服务领域,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多功能服务:服务国家能源资源保障、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服务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服务防灾减灾、服务海洋强国战略等,在精心服务中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差异化竞争优势。在发展过程中,地勘单位应利用新机制发展新产业,并加强合作,联合开发市场,打破地域限制,共同发展。
(关键字:2015年 有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