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铜工业在过去十年进入快速上升的时期,不论是产业规模、国际地位、话语权都得到很大的提升,但与此同时中国的铜产能也在迅速扩张,产量随之大幅增加。随着全球经济增速放缓,铜价大跌,中国铜消费是否见顶,未来需求是否还有亮点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中国铜行业迅速发展:
规模上: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铜业分会秘书长/重金属部副主任段绍甫表示,截至2015年,中国粗铜产能达到630万吨,电解铜产能达到960万吨,铜加工材产能达到1800万吨,规模以上铜企业达到2000家。
产量:随着近几年国内冶炼产能和铜精矿供应的增加,铜冶炼产量也在快速增加,虽然去年国内一些大型冶炼产进行减产,但效果并不明显。段绍甫预计2016年铜冶炼产量将达到840万吨,铜加工产量将达1500万吨。
贸易:
国内铜的贸易量在大幅增加,2015年进口铜超过900万金属吨,其中,进口铜精矿约1300万实物吨,约有370万吨的精炼铜,360万吨的粗铜,今年这些数字可能会有进一步提高,预计铜精矿进口量约有1500万吨,电解铜进口量有300多万吨。
消费:
中国铜消费在世界铜消费中所占比例大幅提升,截至2015年占全球的51%,而2003年占比不到1/4,中国在全球铜消费市场的影响力十分明显。
投资和装备技术:
目前国内的冶炼装备技术基本100%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不论从工艺指标还是从环保来看都处于较高的水平。
中国铜消费是否见顶?
段绍甫称,从1949年迄今中国的累计铜消费量超过一亿吨,接近美国,美国大约有1.1-1.2亿吨,日本不到9000万吨。此外,人均铜消费水平超过世界人均铜消费水平。从铜消费总量来看中国也处于较高水平,2015年中国铜表观消费量已超过1100万吨,实际消费也接近1100万吨。
2014年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放缓,且中国经济增长结构模式也在发生改变,由第二产业工业增长为主转向第三产业服务业增长。2015年开始,中国的经济增长由投资的数量带动经济增长转向注重投资的质量、效益的提升,中国经济增长动力发生转变,给整个铜行业需求的外部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段绍甫表示,2011年开始中国铜消费开始下滑,2015年铜消费增速放缓至3-5%,低于中国GDP增速,接近全球发达国家GDP增速。
外部环境的变化导致铜工业内部矛盾日益凸显,如双约束(资源和环境的约束)、双挤压(成本和环保的挤压)、双短板(创新能力和效益不足)等。此外,铜铜产业效益也出现了分化。
铜产业效益出现分化:
过去几年国内铜矿山的销售利润一度超过20%,但近两年利润下滑至6%左右,今年可能会进一步下滑。
但近两年铜冶炼企业利润较为亮眼,出现较大的增长,主因近两年全球铜矿供应的增加,明年铜冶炼加工费可能还会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铜加工产业的利润率趋于稳定,在8%左右。
行业“拯救措施”:
为了解决多数铜企面临的生存困境,国家通过供给侧改革和降低成本等方式来帮助行业调整结构,渡过难关。
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了应对中国经济换档带来的一些列问题,2015年中国政府出台去产能、去杠杆、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等措施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虽然目前中国铜工业产能并不过剩,每年还要进口约300万吨精炼铜,但未来仍将控制铜冶炼产能快速扩张,政府将加强监督。从2011年开始冶炼投资明显下滑,冶炼产能的释放速度也再明显放缓,过去的海量增长模式基本结束。
2、降低成本:通过加强创新提高经济效益、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来降低企业成本。
扩大铜应用:
虽然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但段绍甫表示,未来中国铜应用的扩大仍有一些亮点,例如新能源汽车应用。根据规划,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达500万辆,一辆新能源汽车能带动铜消费增加约100公斤,且相应的配套设施如充电桩也会带动的铜消费。
建筑: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建筑用铜水管、卫浴用铜量将增加。
电力:十三五期间,中国的电力投资还将增加,尤其是核电、风电等清洁能源方面。
未来一带一路、国际战略合作将国内先进的技术装备带出去的同时,企业也可以抓住机会,将令铜消费增长部分转向国际市场。
综合来看,段绍甫认为未来中国铜消费还将增加,只是速度放缓。
(关键字:铜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