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价持续下跌,铜加工产业艰难前行:一方面产能过剩,另一方面又无法生产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中高端产品。不过,在江西鹰潭,一些铜企却在金融引导下,走出一条由粗加工向“高精尖”的转型之路。
位于江西鹰潭的江南铜业有限公司里,企业自主研发的磷铜球生产设备正开足马力,一颗颗圆润的磷铜球如“大珠小珠落玉盘”;而曾经为企业带来丰厚收益的粗铜加工设备,被遗忘在角落里。江南铜业负责人徐一特感慨,正是金融这根“指挥棒”让一度处于半停产状态的企业,成功转型重现生机。
徐一特:“在我们企业比较困难的时候,企业和银行能共进退、同发展,给我们赢得了转型升级的时间。”
转型之前,和当地多数铜企一样,江南铜业也从事粗铜加工,面临着高能耗、重污染、低效益,以及产能过剩、产品积压等一系列问题。为了摆脱困境,徐一特深入了解国内外市场,意识到只有在技术上超越别人,做出高端产品才有未来。他们瞄准用于手机芯片电镀材料的磷铜球,历尽艰辛,终于研发成功。
建行鹰潭分行行长张革华坦言,在江南铜业转型中,银行也历经了一次从阵痛到反思的过程。
张革华:“要么企业转型,要么被淘汰,对银行而言,要么承受损失,要么选择继续支持企业发展转型。比如说江南铜业,它在坚守,它有这种想法去转型,所以我们选择和企业同舟共济,继续支持企业转型。实质上对银行来讲,也是一种生产自救。”
理顺思路后,银行信贷政策这根“指挥棒”越来越顺手。通过对客户进行分类施策,驱动企业淘汰落后产能,集中精力进行科技创新。
张革华:“我们对粗加工、而且没有转型意愿的铜加工企业,压缩退出。对有意向转型、但是暂时还没找到转型路径的企业,在信贷政策上维持,给企业时间生存下来;对精深加工,或者已经转型成功的铜加工企业,实行积极的信贷政策。”
鹰潭市银监分局副局长谢晓说,鹰潭铜加工产业通过金融手段去年一年去产能就达到110万吨。
谢晓:“我们密切跟踪‘淘汰落后产能名单’,引导铜企业从粗铜加工转向精深加工,到产业链的下游去‘争上游’。一年来,已处置铜企业不良贷款2.1亿元,已推动铜产业淘汰铜加工企业73户,淘汰产能近110万吨。”
(关键字:江南铜业 磷铜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