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自开建以来,一路风雨一路歌,探索、定位、前行,一个个坚实的脚步,见证了西宁创业史上的奇迹……
8月16日,一个普普通通的日子,但是在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四大园区,无论世界排名前列的尖端企业,还是刚刚起步的小微企业,机器轰鸣,进展有序,一切都那般平稳、有序。
开发区的“三倍”增长极
在开发区,数字“3”是许多成就的发展基数。
从整合前园区规划面积只有42.82平方公里,到园区承载能力不断增强,实行“一区四园”管理体制,各园区功能互补、产业循环、竞相发展,区域规划面积扩增到如今的126.9平方公里,仅用了三年,就将园区面积扩充了三倍多。
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郑浩俊说:“我们从一穷二白到现在,经历的绝非常人所能想象,但这些恰恰是园区最宝贵的理念——科学发展所带来的成果。”老西宁人都记得,开发区四大园区所在地很早之前多为荒地,如今每一亩土地上崛起的企业,正成为一个个增长原子,不断促使开发区前进。
这是一组值得骄傲的数字:“十一五”,开发区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幅保持在50%以上,地区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22.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84.7亿元,年均增长52%,是“十五”末的8.2倍;工业增加值145.5亿元,是“十五”末的12.7倍,年均增长66%;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的比重达23.9%,占西宁市的比重达52.9%。短短几年,开发区主要经济指标高位运行,经济总量成倍增长。大项目大企业不断入驻,形成了太阳光伏、新材料、有色金属、化工、高原生物制品、中藏药、藏毯绒纺等特色产业集群,产业结构趋于合理,产业集聚能力显著,形成了对西宁乃至全省工业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并对周边区域发展起到了辐射带动作用。
面对新一轮全国产业结构调整、东部产业向西部梯度转移的历史时期,推进园区产业转型升级,借势借机借力发展,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提出“十二五”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年均30%以上的增长速度,力争到“十二五”末开发区工业增加值占到全省的三分之一以上,吸纳就业10万人以上。
开发区的“招手”产业
从一块简单的电池说起。起先,开发区用青海的盐湖资源吸引开发商来这里建锂电厂,到如今已经拥有高端锂电池、聚光电池、镁电池……开发区在电储能的发展上已经拥有了国内外尖端科技技术。从售卖原料资源到延长产业链,组建产业集群,开发区只用了几年时间。
“一块锂电池基本由正极、负极、隔膜、电解液、电池外壳组成。刚开始起步的时候,园区内只有一些原材料加工企业,没有能真正形成产业的集群。后来,国内知名的锂电池企业入驻开发区,这样就‘招’来了专门制造正极、负极、隔膜、电解液、外壳等分组件的生产企业,上下游产品一结合,青海就造出了蓄能超强的锂电池,运用到更多领域。由此,一个电池产业真正在开发区诞生。”郑浩俊的一个例子,也道出了开发区企业“落地”的变化。以策招商的传统模式在开发区早已变成以商招商,而且势头猛进。
从零星的一些小企业到如今1061家大中小型企业,随着开发区坚持优化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发展环境就是打造竞争力的理念,着重从硬、软、外、内四方面环境建设入手,扩展融资渠道,完善基础配套,依托现有产业、优势企业和特色资源,努力招大引强,“十一五”各园区引进各类工业项目264个、入驻企业近千家、累计招商引资到位资金532亿元。去年底,开发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27家,占西宁市的70%。
在东川工业园区、甘河工业园区、南川工业园区、生物产业园内,亚洲硅业在打破了国际多晶硅生产技术壁垒的同时,所形成的产业聚集优势和“洼地”效应在开发区释放;锦绣藏毯从世界最先进的智能生产线上款款飘落,令世界藏毯之都伸手可触;昔日烟尘笼罩过的甘河,更是在蓝天丽日下聚集了打造亚洲第一冶金基地的能量;而以花园工业园区著称的生物园则以自然博物馆、藏医药博物馆、昆仑玉博物馆让青海的文化产业更加灿烂。
如今,开发区内仅超亿元的工业企业就有92家,超50亿元的工业企业有2家;园区企业人员近6万人;康普生物、金诃藏药、珠峰虫草3家企业获批“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数占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59%,拥有企业技术研发中心11个、专利技术313项。
与此同时,开发区还围绕特色优势资源和产业发展定位,不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积极培育主导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产业集聚能力大大增强。并且,以产业聚集带动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快速运转,进而促使开发区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先导区、核心区和增长区。
开发区已编制完成了《开发区“十二五”循环经济实施方案》,编制了103个循环经济产业项目,实施了青海鑫业、青海百通、黄河再生铝余热发电等9个循环经济重点项目,落实了桂鲁化工、煤基多联产等4个重大循环经济项目,园区资源循环利用和特色产业层次快速提升,以循环经济为抓手的绿色增长蓄积了开发区未来发展的巨大潜能.
(关键词:西宁 开发区 锂电 镁电池 产业集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