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2015年,对整个陶瓷工业而言,困难重重。全国瓷砖年产量近10余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预计下降20%左右。”18日,湖北省陶瓷协会会长吴全发透露。
在全国陶瓷行业产能过剩、压库严重、开工不足的大背景下,我省陶瓷业如何“瘦身”?
记者在当阳、宜都、襄阳等陶瓷集中产区采访时发现,一些地方从供给侧做减法,使用关停、淘汰、转型、升级、互联网+等思路、办法,取得初步成效。
优胜劣汰,32条陶瓷生产线停窑
曾经,陶瓷企业在建材领域火爆异常,甚至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来袭,我国的陶瓷行业营收并未下滑,反而增长。“那时,陶瓷厂开一家火一家,数钱数到手软。”湖北大地陶瓷有限公司赵先勇回忆。2003年,大地陶瓷刚成立时发展顺利,产品不愁销路。每天来厂里提货的大卡车要提前预约、排队上货。
赚钱的“羊群效应”让众多企业一哄而上,不顾产品定位,先挤到低端市场分杯羹再说。
随着沿海产业转移不断升级、房地产市场高速发展,我省陶瓷产业集群效应日益凸显,形成当阳、宜都、蕲春、黄梅、襄阳5个陶瓷产业园区。“然而,产品同质化严重、自主品牌培育不够,使湖北陶瓷企业在市场上话语权不够。”湖北宝加利陶瓷有限公司总经理范秋咏说:“只有平台,没有舞台,湖北陶瓷无法走出贴牌的尴尬。”
2014年,曾经的“明星”——当阳一家陶瓷企业宣告破产,并进行公开拍卖,最终流拍。
直面现实,湖北下定决心壮士断腕,淘汰落后产能。
32条陶瓷生产线退场,从鼎盛时期的114条缩减到目前的82条。
规模以上陶瓷企业从2010年的71家减少到现在的55家。
飞向全球,为陶瓷插上互联网翅膀
当阳市建筑陶瓷产业集群颇具规模,已纳入全省重点扶持建设的52个产业集群行列。
目前,集群内陶瓷企业13家,生产线47条。记者走访企业时,大多数企业诉苦“现在生意不好做,库存量较大。”
当阳市陶瓷产业协会会长刘跃进说,为消化库存,当阳市选择依托“互联网+”平台,扩大陶瓷产品的销售,面向更广阔的市场,陶瓷产业焕发新生机。
湖北九峰陶瓷公司探索“互联网+陶瓷”的无限空间,目前已进驻京东、陶宝、一号店等各大电商平台,年销售额达3亿多元。他们还通过互联网+,将产品销往英国、俄罗斯、韩国、东南亚、非洲、南美等地。
湖北省陶瓷协会秘书长李文聪认为,“互联网+”平台,可以有效化解部分过剩产能,以较低的成本达到覆盖全球的效果,同时,拉近生产者与消费者的距离,拉近行业上下游的距离,充分挖掘市场潜力。
浴火重生,3毫米最薄陶瓷“当阳造”
去年初,“去日本买马桶盖”,迅速成为舆论焦点。这折射出的不仅仅是质量问题,亦凸显“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智造”的迫切需求。
“湖北陶瓷企业大多数走的是中低端路子。”武汉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刘伟说,“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渐成主流。对于大路货产品,消费者不再买账。”
越来越多的湖北陶企开始将淘汰落后产能的压力转化成转型升级的动力。面对产能过剩、产品同质化、市场需求下降,去年12月,当阳市九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与意大利西斯特姆集团公司签订国内首条3毫米超薄岩板生产线合作协议,拟于今年5月投产世界上最薄(仅3毫米)、世界上最大规格(3600×1200毫米)、世界上最轻(每平方米仅7公斤)的瓷质装饰板材。
当阳九远科技董事长许诺说:“这款意大利科学家花5年时间研发的超薄岩板新材料,代表世界顶尖的创新技术,也是未来环保建材的发展方向,我们领先市场一步,就能进入无竞争状态。”
(关键字:陶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