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跨界光伏行业的潮水正在逐渐退去,近期,多家公司宣布终止光伏项目投资,其中以光伏电池为甚,官宣终止规模已接近100GW。业内人士认为,跨界企业在资金、技术、管理、市场等方面缺乏竞争优势,叠加产能过剩、价格崩盘,引发了这轮跨界企业的溃败。
与此同时,仍有部分跨界企业拿下了大额订单,向外界展示经营向好的形象;但对此剖析来看,这些跨界企业普遍有一线大厂站台。对于这一现象,业内态度不一,有的认为此举互利共赢,也有观点认为,一线大厂将跨界时间不长的企业选为供应商将使其信誉度遭到质疑。
目前,光伏行业弥漫着“过冬”情绪,跨界厂商终止项目投资就是表现之一,一线大厂也正通过人员调整、延缓投资等手段减少内部资源消耗。多位受访人士向记者表达了对现金流的关注,“今年行业将维持低利润水平,但不会亏多少,各家厂商比拼的关键是现金流。”
多个跨界光伏项目终止
上市公司跨界光伏的热潮始于2021年前后,彼时硅料供应紧缺,光伏行业处于价格上行周期,利润颇丰,行业内外的众多玩家跃跃欲试,想要分一杯羹。与此同时,在资本市场,“跨界转型”概念受到投资者追捧,沾“光”必涨,造富神话频频上演。
然而,产能过剩的“灰犀牛”如约而至,最先倒下的也是跨界玩家。记者注意到,今年3月以来,多家跨界上市公司披露了拟投建光伏项目的实施进展。其中,海源复材与聆达股份均在3月18日召开董事会会议,通过了终止相关项目投资的议案。
回溯前情,2022年末以来,海源复材与全椒县政府先后签订多份协议,以全资子公司滁州能源为主体在滁州市全椒县投建光伏产业基地,该项目最终确定的实施进度为一期建设年产10GW TOPCon电池及3GW组件,二期建设5GW HJT电池(下称滁州项目)。在最新公告中,海源复材表示,鉴于在滁州项目推进过程中,光伏行业及市场环境发生较大变化,经公司认真研究,为降低投资风险及管理成本,优化资源配置,决定终止滁州项目。
聆达股份终止建设的铜陵高效光伏电池片产业基地项目规划始于2023年6月,总投资约91.5亿元。该项目原计划分两期建设,其中一期建设年产10GW TOPCon电池产线,二期建设年产5GW TOPCon及5GW HJT电池产线。最初计划显示,聆达股份铜陵项目一期开工后6个月内(2023年12月)完成全部厂房建设,并在主厂房交付之日起3个月内(2024年3月)完成设备安装调试并首批投产,2024年6月左右全面达产;项目二期待项目一期全部建成达产后适时建设。
上述两个项目的终止并无先兆。今年1月底,海源复材仍有心继续推进滁州项目,公司董事会会议决定对滁州能源增资,后者注册资本将由1000万元增加至2亿元。聆达股份铜陵项目一期建设进度虽未达预期,但公司在3月初仍表示将妥善安排并推进该项目建设。
近期,另一个引发关注的跨界项目进展来自于沐邦高科,公司终止了江西省安义县8GW TOPCon电池生产项目及湖北省鄂城区10GW TOPCon电池生产项目的投资合作协议。围绕这两个项目,沐邦高科此前均与地方政府签订了框架协议,不过并未形成具体合作协议。此外,沐邦高科表示,公司位于广西梧州的10GW TOPCon电池项目将延期一年半至今年9月底前投产,位于安徽铜陵的5GW N型电池、5GW切片项目主厂房钢结构已完成20%、土建工作完成35%,工程进度符合预期。
这三家公司都是典型的跨界企业。2020年之前,聆达股份曾涉猎余热发电、光伏电站、裸眼3D、工业大麻等业务,其中不乏当时市场的热点概念。2020年10月,公司完成了对金寨嘉悦新能源70%股权收购,正式进军光伏电池业务。
海源复材原有业务为复合材料轻量化制品、新型智能机械装备,公司于2020年9月收购赛维电源,开始筹备进入光伏组件行业。相比之下,沐邦高科跨界进入光伏行业的时间较晚,公司主营业务原涉及益智玩具、教育、医疗器械三大模块,2022年年初,公司启动了对豪安能源100%股权的收购,并于当年5月完成并表,新增单晶硅棒、硅片生产销售业务。
跨界转型对相关公司业绩形成了明显支撑,以营收指标为例,聆达股份2020—2022年的营收规模增速分别为154.52%,282.49%和47.94%;沐邦高科2022年营收规模增长了192.83%。
(关键字:光伏)